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新民俗 新美學 新力量——透視2018年電影『春節檔』
2018-03-01 11:16:50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作者: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饒曙光

  2018年電影『春節檔』多項指標刷新『春節檔』電影市場紀錄。公共話題的植入和大國擔當意識的凸顯、影片『拜年』氣質明顯、低幼合家歡影片退場、電影技術水平提昇、電影批評口碑效應增強是今年『春節檔』的明顯特征。

  透視這些影片,『喜劇合家歡』的模式需要進一步拓展,對電影工業尤其是電影本體的認識仍有待強化。在傳承因襲的基礎上注入更多智慧和想象力,並有所拓展革新,讓觀眾有新鮮感以及更多『獲得感』,將決定『春節檔』電影的周期與活力。

  2018年電影『春節檔』表現令人矚目。據國家電影專項資金管理辦公室統計,今年『春節檔』7天收割電影票房57.23億元,相較去年同檔期的34.28億元,同比增長66.94%;觀影總人次達14396萬,同比增長58.9%,多項指標均再度刷新『春節檔』電影市場紀錄。

  『春節檔』的概念興起於近幾年。2013年,《西游·降魔篇》的橫空出世使得『春節檔』瞬間成為一年當中最熱門的檔期,當年『春節檔』票房佔全國票房的比例也從2012年的2.88%上昇至4.07%。2014年,『春節檔』得到長足發展,促成『春節檔』從『賀歲檔』中突出重圍,獨立門戶。如今,『春節檔』七八部影片同打擂臺的局面成為常態,中國觀眾春節期間電影消費的習慣逐步養成,春節看電影,成為頗受消費者歡迎的娛樂方式甚至是節日『標配』。

  數字的增長,來源於影片本身和市場受眾兩個方面。充分解讀數字背後所呈現的中國電影供給側和需求側的幾大轉變,我們纔能對中國電影的發展做出客觀分析和前瞻性預判。

  贏得最大多數人的共鳴

  2018年『春節檔』電影呈現出以下幾個明顯特征:

  公共話題的植入和大國擔當意識的凸顯。電影《紅海行動》通過對也門撤僑事件的展示表現對全球反恐問題的關注,這種當下公共話題的植入,有力凸顯了中國人和海外華人在公共事務和國際關系中的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比如,《紅海行動》中的女記者發誓要跟恐怖分子『乾到底』,並且和『蛟龍』們一起救出其他被困人質。《唐人街探案2》通過唐仁和秦風這一偵探組合的肯定,彰顯華人不可小覷的能量。其實,對公共話題的關心已成為新媒體時代現實生活的常態,近幾年的《湄公河行動》《戰狼2》《嘉年華》等一系列高口碑電影,都明顯呈現出一種對公共話題的趨向性。它們證明,將公共話題巧妙植入影片敘事可以獲得最大層面的關注度,贏得大多數觀眾的共鳴。

  電影《紅海行動》海報

  『春節檔』影片『拜年』氣質猶存。從電視『春晚』、馮小剛賀歲電影沿傳而來的『小品化』敘事風格在今年的《祖宗十九代》裡被改寫為了『銀幕上的大相聲』;《唐人街探案2》中不乏『狗年吉祥』等拜年橋段;而《捉妖記2》中群舞群歡的喜氣熱鬧場面也隨處可見。對比這幾部頗具喜劇元素的電影,《唐人街探案2》勝在電影類型融合、劇情緊湊、信息量豐滿和話題前瞻性等方面,《捉妖記2》則在技術支橕層面佔據優勢。最終幾部影片的票房數據說明,『拜年』氣質對電影是一把雙刃劍,電影界並不是所謂的隨意『圈錢地』,跨界明星也並不都是票房和口碑的保障。相反,對電影規律的尊重、掌握和實踐纔是電影良性循環發展的必要前提。

  低幼合家歡影片逐步退場。相較前幾年『春節檔』中必不可少的兒童電影、動畫電影諸如《爸爸去哪兒》系列、《熊出沒》系列和《年獸大作戰》等,今年『春節檔』的兒童電影力避正邪二元對立的簡單敘事模式,更加貼近真實的日常家庭生活,拉昇了國產動畫電影的現實意義和思想高度。

  觀眾越來越能『讀懂』電影

  電影是藝術也是產業,電影的創新發展有賴於技術。電影作為一種產業,近年來已經成為一種共識,而回顧近些年來票房口碑俱佳的影片,大部分在注重思想性、藝術性的同時十分看重技術對於電影的重要性。特別是在數字媒體空前發達的今天,技術被運用在了電影產業鏈的每一環節。從當年《大聖歸來》的眾籌宣發、到《捉妖記1》對CG技術的率先運用,再到如今《紅海行動》真槍實彈的重工業大片氣質,甚至連《唐人街探案2》這類商業推理喜劇電影也明顯在場景設置、打斗畫面上愈發倚重技術。

  電影批評的口碑發酵效應持續增強。今年『春節檔』的電影票房頗為戲劇性:從大年初二開始出現突變,《唐人街探案2》超越《捉妖記2》位居榜首,《紅海行動》超越《西游記女兒國》上昇至第三位;至大年初四,《唐人街探案2》繼續保持榜首位置,《紅海行動》則躍昇第二位,《捉妖記2》退至第三,《熊出沒·變形記》和《西游記女兒國》分居第四和第五位。幾部影片中,《唐人街探案2》《紅海行動》的票房積累得益於眾多『自來水』的口碑效應。我們欣喜地看到,觀眾越來越能『讀懂』電影、『辨識』電影,並樂於包容差異化、多樣態的電影存在。如今,電影批評不再是電影專業人士的專屬,媒體形態的更新不斷刷新著電影批評發聲的多渠道和多元化,並不斷引導電影在口碑和票房等多面向持續積累、發酵。

  質量是電影市場的生命線

  通過對今年『春節檔』的表現特征及背後深層次原因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在傳承因襲的基礎上注入更多智慧和想象力,並有所拓展、有所革新,讓觀眾有新鮮感以及更多的『獲得感』,將決定『春節檔』電影的周期與活力。

  其中,『喜劇合家歡』模式的延續及拓展值得關注。20多年前馮小剛的《甲方乙方》不僅成功開啟了中國電影的『賀歲檔』,也讓『賀歲喜劇』的概念深入人心並直接導向了『春節檔』的風格定位。近年來,不管『新民俗』題材如何翻『新』,哪怕涉及魔幻、動作、冒險、警匪等多種類型,『新民俗』的『俗』仍在『合家歡』的美學期待下成為『春節檔』電影一以貫之的敘事套路。然而2010年春節,一部《阿凡達》導致當年『春節檔』國產喜劇電影普遍沈寂,啟示『春節檔』電影『合家歡』這一刻板定型急需得到有效突破和創新。類型的擴展、技術的提昇、細節的兼顧以及視野、話題的前沿,都不失為『喜劇合家歡』的革新良藥。比如去年『春節檔』電影《功夫瑜伽》就在奇觀化展示、大片氣派和對『一帶一路』國家的審美兼顧等方面較之以往『春節檔』電影模式有了突出進步,今年的《唐人街探案2》也做出了喜劇類型電影的新示范。

  電影《唐人街探案2》海報

  其次,我們需要對電影工業尤其是電影本體予以充分認識。2015年,電影《天將雄師》為以往印象中的『春節檔』帶去了一副新面孔,在其一舉拿下本土市場超過6億元票房的同時,贏得國內受眾認可,該片甚至被視為中國第一部可以媲美好萊塢大片的商業巨制。近兩年,從《戰狼2》《湄公河大案》等新主流電影中,我們更加感受到重工業科技為傳統敘事帶來的勃勃生機,2018年『春節檔』的《紅海行動》更讓我們感受到電影工業美學的『新力量』。

  據中國電影觀眾滿意度調查,《紅海行動》成為此次『春節檔』電影的口碑之作,其滿意度目前位居歷史調查所有影片的第三位,而前兩位的是《戰狼2》和《建軍大業》。中國電影正在摸索一條『內外兼修』的電影敘事道路,這顯然離不開中國電影的經典敘事傳承、本土化策略,離不開本土觀眾的支持和信任,更離不開對電影強國從觀念到技術等方方面面的借鑒,因為中國觀眾的審美已經越來越具『民族性+國際范』。此次《紅海行動》躋身『春節檔』並迅速成為口碑之王,說明電影永遠是內容為王、品質為王,質量也永遠是電影市場的生命線。

  高歌猛進之時,我們更要胸懷懮患意識。2017年『春節檔』的『五子登科』曾經為檔期的豐富性提供借鑒意義,青春題材電影《乘風破浪》就穿插在『喜劇合家歡』之間,並收獲了相當的口碑和票房。而在今年,『血氣方剛』的主旋律大片出現在合家歡『春節檔』期間並且獲得熱烈的追捧,加之《唐人街探案2》對敏感性話題的戲謔呈現,使得今年的『春節檔』更加側重於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注和探討。另一方面,《捉妖記2》的口碑明顯不如第一部,說明對IP的利用需要不斷為其注入普遍關注的、具有話題討論意義的新鮮元素,當然,《祖宗十九代》的遇冷就更充分說明一個道理:電影有尊嚴,跨界需謹慎。

  歷史和現實反復告訴我們,觀眾對中國電影的信任主要是建立於電影本身的真誠,它要求我們的電影必須相應地做出從『接受美學』到『創造美學』的結構性調整,努力補上產業鏈上游每一端的短板。這不僅適用於未來的『春節檔』電影發展,也將適用於中國電影未來整體性的可持續繁榮發展。(饒曙光)

責任編輯:孫嵐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