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中國夢·踐行者】歡快大頭佛逆襲當『主角』 兩個少年積極傳遞正能量
2018-02-28 18:24:32 來源:大洋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大頭佛當起『情景劇』主角。

  學習了一個上午的大頭佛表演,小學徒在一旁休息。

  大洋網訊大頭佛是廣東眾多70後、80後童年的集體回憶。過去每逢農歷新年,在廣東的一些街頭巷尾總能看到醒獅和大頭佛的身影,給人們帶來數不盡的歡樂。時過境遷,正當大頭佛逐漸消失在大多數市民的視野時,在佛山南海九江,有兩兄弟默默擔起了大頭佛非遺項目的大旗,他們在繼承傳統套路的同時,還創新了『情景劇』,將大頭佛從以往的『配角』變成了『主角』,讓這項傳統文化烙上時代的印記。在這個農歷新年,那個笑容可掬、肚大如籮、醉酒逗獅的大頭佛,又回到了我們身邊!

  三代人拯救市級非遺

  佛山南海九江鎮植槐裡,振興武館就藏身於一棟不起眼的舊民房二樓。該館自1956年建館以來,就以周家拳為武術根基,並傳授傳統醒獅和『大頭佛』技藝。

  2009年2月,『大頭佛』被列入南海區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年3月,被列入佛山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振興武館從此也多了一重身份——九江大頭佛傳習所。『大頭佛』的非遺技藝,在此得以發揚和傳承。

  據了解,『大頭佛』表演始於清末,相傳最早的創始人是『廣東獅王』馮更長,而周家大頭佛則是周家祖師爺周彪拜學馮更長高徒伍凡所得。後來,大頭佛的套路一度失傳,身處澳大利亞的周家拳宗師鄧熾棠在2006年回鄉探親時,發現了這一情況,於是召集鄧波棠、曾根一起回憶整理有關資料,將面臨失傳的大頭佛四個套路整理完畢,並傳授給徒弟關輝洪。

  現任的振興武館副館長潘永生就師承關輝洪。潘永生說,大頭佛看上去動作滑稽頑皮、指東望西,但在身形、手法上動作分明,有功夫底子,四平馬、吊馬、麒麟步、丁字步等步法不停轉換。要學大頭佛,要先從習武開始,不然就徒有形而難有神。

  李應倫與李應基兄弟拜關輝洪為師,兄弟倆每年要參加約50場大頭佛演出。由於佛山大頭佛項目的三位市級非遺傳承人——鄧波棠、鄧熾棠、關輝洪均年事已高,作為『生力軍』的李氏兩兄弟,實際上已經擔起傳承大頭佛技藝的重任。

  目前南海區級非遺傳承人正好有空缺,兄弟倆已經提交申請材料。

  『新生代』擔大旗

  李應倫與李應基在振興武館習武有12年了,哥哥李應倫出生於1986年,弟弟則比他小五歲。『一開始每周五、六兩個晚上,我們都要接受近3個小時的訓練,紮馬步就得一個小時。』李應基回憶說,從學武開始,他們一步步接觸到了醒獅、大頭佛這些傳統技藝。

  隨著基本功日漸紮實,從2006年起,李應基、李應倫開始獨立舞獅。2009年,關輝洪將大頭佛技藝傳授給兄弟倆。李應倫介紹,大頭佛的動作看似簡單,但都要以武術為基礎,比如在保持眼望正前方的同時,肚子要往前挺、背部往後傾,身體幾乎失去平衡,因此對表演者的功力和體能都是一種挑戰。

  『剛開始師傅讓我學大頭佛的時候,我是很猶豫的,畢竟大頭佛是一個丑角。』李應倫說,帶著這種情緒,他2012年第一次在九江公開表演後,都不太願意摘下頭套露面,場面很尷尬。直到在廣州的一次演出後,臺下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和喝彩聲,他摘下頭套後發現並非師兄弟為自己『造勢』。那一刻,他感受到了觀眾對他的肯定,由此愛上了大頭佛。

  如今,武館大概有80名學員,不過李氏兄弟不會向他們都傳授大頭佛技藝。『學大頭佛,必須要有興趣、不害羞、不怕痛,不然教了也是白教。』李應倫說,今年15歲的陳俊軒就是『不怕痛』的學員。當了4年『大頭佛』,俊軒已經去省內多地演出。他喜歡大頭佛的輕松、搞笑,能把快樂傳遞給別人。

  李氏兄弟希望可以集各家所長,讓大頭佛發揚光大。『比如粵西地區的大頭佛形象更為豐富,有些還以豬八戒等人物形象為藍本,我們希望可以將各家所長融為一體。』

  大頭佛在『舞臺劇』反客為主

  李應倫說,傳統的大頭佛表演有四個套路,分別為起居、鋤耕、拜四門、瑞佛采靈芝,整套表演下來需要三四十分鍾,而且大多只有大頭佛一個在唱『獨角戲』。除了時間長外,節奏慢、內容相對單調、對演出者的要求高,觀眾理解起來也不容易。

  2013年,他們受邀到佛山祖廟舉行的佛山秋色大舞臺上做非遺項目展示,而主辦方要求他們將表演時間控制在10分鍾內。為此,兩兄弟突發奇想,將10分鍾的劇情融入到套路中,並且將醒獅也帶入到『情景劇』裡,讓大頭佛當『主角』,醒獅當『配角』。長期以來,大頭佛總是當醒獅的配角,這次嘗試可謂顛倒了傳統觀念,並且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反響。

  後來連續收到了多個文化團體的邀請,根據邀請方的要求,他們又將劇情縮減到5分鍾,並且加大了互動環節的比例。在不斷的表演中,他們已經創造了七八個『劇本』,常用的是《團結》和《誤會》。《團結》講述此前三個大頭佛各自為戰,都敗給了獅子,後來團結起來一起和獅子斗智斗勇,最終取得了勝利的故事;《誤會》則講述大頭佛將獅子打傷後,又用自己辛苦采來的靈芝將獅子救活的故事。

  『我們傳承非遺的同時,也希望讓大頭佛承載更多的社會責任感,讓表演可以傳遞一些正能量的信息。』李應倫表示,雖然大頭佛不能說話,卻可以用誇張的肢體語言,來傳達內容,觀眾可以從劇情中了解到互助互愛、團結等信息。

  大頭佛傳統文化與時俱進

  相比哥哥,李應基更多時候處於『幕後』。這位90後對於表演大頭佛有獨特的理解。在他看來,每個大頭佛都有自己的生命。李應基說:『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大頭佛也是如此。』

  走進振興武館二樓,一排排白色的大頭佛半成品有序地羅列在一旁。原來,為了表現出大頭佛有功夫底子的形象,有廣告設計經驗的李應基自行設計了大頭佛頭套。『在外面買的大頭佛頭套沒有我們想要的樣式,自己設計的大頭佛頭套則更能在細節處把握其中的神韻。』

  大頭佛最傳神、最能傳達情感的位置莫過於眼睛和眉毛。『乍一看,大頭佛都是樂呵呵的,但通過眼睛和眉毛,能夠精准地體現大頭佛「樂」的不同程度上。』為了讓大頭佛的神情能夠得到更好的展現,他還嘗試了用陶瓷和石膏制作頭套,這也是對傳統紙質頭套的一種革新。

  如何讓大頭佛的形象深入人心,得到觀眾尤其是青少年的喜愛?除了教授小朋友表演大頭佛,李應基還開設了手繪大頭佛課程,讓小朋友參與到大頭佛頭套的繪制過程中。李應基還計劃以貼紙等形式讓小朋友DIY心中的大頭佛形象。

  在李應基看來,傳統文化應在發展中不斷創新。對於大頭佛藝術而言,『不變』的應是它給一代代觀眾帶來的歡樂記憶,這是傳統文化的精髓部分;『變』的應是形式,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創新,烙上時代的印記,這是傳統文化與時俱進的魅力所在。

  文/廣報全媒體記者 劉藝明、王名潤

  圖/廣報全媒體記者 何波

責任編輯:邱浩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