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加速邁向國際第一方陣——我國五年來科技創新成就巡禮
2018-02-28 14:50:35 來源:新華網  作者:陳芳、胡?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新華社北京2月28日電 題:加速邁向國際第一方陣——我國五年來科技創新成就巡禮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沈的民族稟賦。』

  2017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支出預計達到1.76萬億元,比2012年增長70.9%;科技進步貢獻率從2012年52.2%昇至57.5%,國家創新能力排名從2012年第20位昇至第17位……

  五年來,我國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昇,主要創新指標進入世界前列,科技創新水平加速邁向國際第一方陣。在砥礪奮進的五年中,我國科技創新持續發力,實現了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重大變化。

  科技創新水平加速邁向第一方陣:進入領跑並跑日益增多新階段

  人類歷史上,中國人曾首次記錄了極端宇宙現象的光芒——1054年,北宋人首次記錄超新星爆發。

  近千年後的2017年,我國成功發射首顆X射線天文衛星『慧眼』——『看』引力波、『探』極端宇宙之光,續寫新時代中國太空探索夢想。

  蛟龍、天眼、悟空、墨子、慧眼、大飛機……一大批代表性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相繼湧現。五年來,中國科技實力正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昇轉變。

  天宮、神舟、天舟、嫦娥、長征系列成果舉世矚目。五年來,中國的戰略高技術彰顯國家實力,深海裝備形成功能化、譜系化布局。

  量子調控、鐵基超導、合成生物學領域步入世界領先行列。五年來,中國基礎研究國際影響力大幅提昇,深地探測、乾細胞、基因編輯領域取得重要原創性突破。

  科技部統計表明,2017年全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支出預計將達到1.76萬億元,這一支出佔GDP比重為2.15%,超過歐盟15國的平均水平;科技進步貢獻率從2012年的52.2%昇至57.5%,國家創新能力排名從2012年第20位昇至第17位。

  科技部部長萬鋼表示,目前我國科技創新水平正加速邁向國際第一方陣,進入三跑並存、領跑並跑日益增多的歷史性新階段,在若乾重要領域開始成為全球創新引領者。

  『今年春節期間,中國科學家在Natrue、Sicence、Cell三大雜志發表了十餘篇研究論文,都是中國本土產生的。』南開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認為,中國的創新勢頭是爆發式的,正在催生『中國學派』。

  美國《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日前刊文稱:『不可否認,中國的科技研發能力已經成為全球最重要的勢力之一,在某些領域已經可以與全球頂尖科技公司一決高下。』

  科技創新加碼『美好生活』:主動引領經濟社會發展新跨越

  復興號成功商業化運行,全國高速鐵路裡程已經佔全球總裡程60%以上;可再生能源的裝機量、發電量居世界第一;電動汽車、新能源汽車的產銷量和保有量均佔全世界50%以上;5G新型網絡架構等技術納入國際標准……五年來,科技不僅讓生活更美好,更主動引領經濟社會發展實現新跨越。

  刷臉進站、高鐵上手機點外賣……春節假期,無數游子在中國高鐵的『飛馳護送』下平安到家,科技感十足的春運讓人們贊嘆不已。

  2月26日結束的國新辦發布會上,中國高鐵控制技術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丁榮軍向記者描繪了這樣一幅『未來高鐵』的『暢想圖』:『旅客坐進高鐵,就像坐進家庭影院一樣。』當中國高鐵遇見『人工智能』,時速400公裡以上的智能高鐵正加速駛來。

  2016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22.6萬億元,網絡零售交易額、電子信息產品制造規模居全球第一。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與巨大市場規模有機結合,正深刻影響和改變全球產業格局,快速迭代的『中國式創新』舉世矚目。

  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引領數字經濟、平臺經濟、共享經濟快速發展。五年來,中國科技創新支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民生改善,有力帶動了經濟轉型昇級和新動能成長。

  北京時間2月27日晚間,阿裡雲在西班牙巴塞羅那MWC大會上全球同步發布了8款雲計算和人工智能產品,包括圖像搜索、智能客服雲小蜜等產品。阿裡巴巴集團歐洲區總經理馮必叡表示,中國正在進入數字化轉型快車道,新四大發明、新零售、新制造、城市大腦……這些經驗和技術都可以為世界提供借鑒,中國技術和中國經驗正在走向全球。

  在激烈的國際醫學影像研究競爭中,數字PET堪稱腫瘤等重大疾病早期診斷的利器,與CT、核磁共振並成為醫學影像『三大件』。

  『讓中國患者早日用上國產PET』是國產數字PET創始人、華中科技大學謝慶國教授『最大的心願』。他表示,『數字PET進入臨床後,將打破西方壟斷、進一步降低進口醫療器械價格,幫助解決看病貴難題。』

  目前,我國有130萬臺創新醫療器械產品在基層醫療機構示范應用,服務人群達4.5億;建立應對突發急性傳染病防控技術體系,成功研制埃博拉疫苗等,在國際傳染病防控中彰顯了中國力量。

  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國家戰略,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三部曲』,創新不斷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從增加以知識價值為導向的收入分配,到為科研人員松綁減負,全面深化科技改革蹄疾步穩,改革的四梁八柱初步搭建,改革與創新兩個輪子一起轉,培育創新沃土,讓創新活力噴湧,為我國邁向創新型國家行列奠定了重要基礎。

  中國基礎科研吹響『衝鋒號』:建立更多創新科技新坐標

  『在科學前沿領域勇闖無人區,中國科技創新正實現引領性原創成果的重大突破。』萬鋼表示,通過戰略高技術彰顯國家實力,中國的基礎研究國際影響力大幅提昇,世界級創新平臺加速布局。

  從鐵基高溫超導到多光子糾纏,從發現中微子振蕩新模式到量子霍爾反常效應……五年來,中國基礎研究國際影響力大幅提昇,成果『多點開花』,基礎科研領域正在打破『賢必舉歐美』的壟斷。

  前不久,克隆猴『中中』和『華華』在中國誕生,『姐妹』倆萌翻了全世界。

  『這是許多專家認為不可能實現的重大技術突破。』國際細胞治療學會主席約翰·拉斯科這樣點評中國科學家的成果。

  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機關。如同一條河流,基礎研究是『上游』,決定著『中游』的技術創新和『下游』的技術推廣及產業化。

  科技部數據顯示,中國基礎研究經費投入快速增長,從2012年的499億元增長到2016年的823億元,增幅達65%;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高質量科技論文產出國,正對世界科學發展做出日益重要的貢獻。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多位專家指出,盡管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重要進展,但仍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必須加強面向科技強國的基礎研究,進一步增強創新源頭供給。

  清華大學副校長、國際著名實驗物理學家薛其坤院士及其團隊2013年首次從實驗上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一發現成為後來支橕諾獎得主研究成果的關鍵實驗之一。

  『實現原始創新的根本就在於抓住基礎研究的「牛鼻子」。』薛其坤認為,新時代我們在科研領域也需要更多的『另闢蹊徑』。

  國務院近日印發的《關於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乾意見》明確,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設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湧現出一批重大原創性科研成果和國際頂尖水平的科學大師。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薛其坤認為,想在科學原創上發現別人看不到、發現不了的東西,肯定你的眼睛要更亮,你使用的儀器工具分辨率、靈敏度要更高。

  創新基礎平臺加速布局,啟動國家實驗室建設,支持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安徽合肥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五年來,這些基地與已布局建設的6個國家研究中心、49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346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2個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形成梯次布局。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強變革性技術關鍵科學問題研究,在前沿領域新建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萬鋼表示,接下來將著眼我國未來長遠發展,加強基礎研究頂層設計,壯大基礎研究人纔隊伍,強化前瞻性基礎研究部署。

責任編輯:楊雪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