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
2月26日已是初春,西北的田野裡散發著萬物復蘇的氣息。在這昇騰的春意裡,寧夏吳忠市利通區金積鎮大廟橋村村民吳建斌額頭滲出的汗水,竟化成心頭的一絲甜味。
記者遇上吳建斌時,他正和妻子在自家的西瓜大棚裡忙活著,舉手投足間盡是抑制不住的暖暖笑意。吳建斌說:『頭幾年種糧食的時候一年到頭只落下一萬塊錢,家裡七口人吃啥喝啥?如今我在這片「土坷垃」裡一年種出了十萬塊錢,真是想都不敢想。』
原來,吳建斌描述的『土坷垃』,就是他這一年辛勤種植的5個設施大棚,3棚辣椒、1棚茭瓜、1棚西瓜,如今都成了他家的『金疙瘩』。
吳建斌所在的大廟橋村有9個村民小組,580戶,2349人。這個村雖位於『塞上江南』黃金地帶,但前些年只有『江南』之景,卻無『江南』產業之實。這麼好的自然條件,為何走不通觸手可及的致富路呢?關鍵是缺少當家產業!村支書馬自忠說,我們按照『支部建在產業鏈、黨員聚在產業鏈、農民富在產業鏈』的發展思路,摸索出了『支部+合作社(協會)+基地+黨員』的黨建和產業發展模式。把原村部改造成了大廟橋村農村黨校,邀請黨政領導、黨校老師、專業人纔及『田秀纔』、『土專家』、農民經紀人和種植大戶經常性開展『田間課堂』、實用技術培訓,逐步形成了支部引領、協會運作、黨員帶頭、群眾參與,共同致富的良性循環工作格局。
在黨建工作引領下,這個村建立了產業發展示范基地,依托產前—育苗中心,產中—三農呼叫中心、農資綜合服務站,產後—『鮮之寶』物流配送中心,解決了設施溫棚種植、貯存、銷售三大『痛點』。標准化日光溫室發展到508個,擁有設施蔬菜交易大棚5000多平方米,保鮮冷庫1500平方米,標准化育苗中心5000多平方米。2017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30萬元,全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4660元。
『我們村雖然小,但集科研、開發、生產、經營、示范於一體,和周邊的青海、陝西、甘肅等地形成了穩定的供銷關系和銷售網絡,種植戶從來不操心銷售的問題。』馬自忠一邊幫村民摘著辣椒一邊說,我們正在謀劃建立休閑農業基地,等村裡的旅游業發展起來了,日子可就同這手上的辣椒一樣火辣啦!
《光明日報》( 2018年02月28日03版)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阿城區打造金源文化主題公園2021/09/06
- 網友爆料oner組合岳岳騙p:希望大家追正經明星2021/09/02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