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漢族百姓貼春聯、剪紙一樣,藏族百姓過年家家戶戶都要備上酥油花。價格從幾十元到幾百元,短短20來天,銷售收入已有5萬多元。』西藏自治區級『酥油花』非遺傳承人次仁說。
在西藏拉薩市八廓街夏薩蘇居委會的一個大院內,次仁和同村11名手工藝人租了一間房作為臨時作坊。只見觸手即溶的酥油在他們靈巧的手中,不一會兒工夫就被捏塑成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
酥油花又稱『油塑藝術』,是藏族古老藝術之一,以酥油為材料,捏制成佛像、人物、花卉樹木、飛禽走獸等,形態逼真,惟妙惟肖,具有極高的藝術水平和觀賞價值。作為供奉品,酥油花在藏區寺廟十分常見。逢年過節,也是藏族百姓采購的『年貨』之一。
『酥油塑型要在冰水裡完成,溫度高了就會融化。』在次仁的作坊裡,手工藝人盤腿坐在藏式卡墊上,面前放著一個冰水盆,一天七到八個小時的工作,他們的手被凍得通紅通紅。望著絡繹不絕前來購買酥油花的人們,次仁和他的同伴心裡感到溫暖、幸福。『我們每年都要來拉薩做酥油花,收入十分可觀。』次仁說。
次仁的家鄉日喀則仁布縣康雄鄉是聞名西藏的『酥油花之鄉』,已有400多年歷史。20年前,世代務農的次仁愛上了制作酥油花。那時,在旁人眼中他『不務正業』。隨著西藏經濟的發展,政府不僅日益重視對『酥油花』傳統藝術的傳承、保護,還將之作為一項產業大力扶持。2013年,次仁被西藏自治區政府列為『酥油花』非遺項目傳承人,在他的帶動下,貢巴能村18戶精准扶貧貧困戶中,就有13戶人家通過制作酥油花走上增收致富路。
30歲出頭的巴桑是次仁制作酥油花團隊中家境較貧困的一個,一家四口指著5畝多地過日子,一年到頭除了吃飽飯,沒有任何積蓄。2012年,次仁手把手地教他制作酥油花,當年他就憑著這門手藝增收8000多元。隨著巴桑制作酥油花的技藝日漸精進,鄉裡鄉親和寺廟請他的人越來越多,2016年他終於摘下了『貧困帽』。
酥油花技藝不僅得到了很好的傳承、發展,還成了仁布縣重點特色扶貧產業。為此,全縣注冊了『康雄酥油花』商標,組建了酥油花農牧民專業合作社,每年都定期舉辦酥油花文化節,並進行酥油花制作技藝比賽,甚至將酥油花制作搬進了課堂。
『酥油花,是開在我們農民心中的幸福花!』曾經的貧困戶巴桑說。目前,康雄鄉從事酥油花制作的手工藝人達300餘人,拉薩市場上酥油花有四成來自仁布縣,年產值超過300萬元,『康雄鄉酥油花制作技藝』已納入第四批西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光明日報》( 2018年02月28日08版)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阿城區打造金源文化主題公園2021/09/06
- 網友爆料oner組合岳岳騙p:希望大家追正經明星2021/09/02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