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新時代的畫面美不勝收(新春走基層·特別策劃④)
2018-02-28 13:51:4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走到廣州市從化區蓮麻村——

  樹立信心斗志改變村容村貌

  本報記者黃福特

  臘月廿九,記者奔赴廣州市從化區的蓮麻村新春走基層。

  平日裡看到來自各地的脫貧典型,總是欣喜於老百姓脫貧後的幸福生活,覺得一切都如此順理成章。類似於『扶貧過程中村民的思想、行動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又會如何影響扶貧工作的開展』『貧困村如何纔能實現從輸血向自我造血的轉變』等更是不曾多想。正是內心對『接地氣』的呼喚,驅使自己迫切希望走向田間地頭……

  解決『人窮志短』的問題是扶貧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解決的關鍵在於引導。老百姓很實在,任憑你如何宣傳、如何教育,只有看到板上釘釘的收益,纔可能放手一搏,而一旦嘗到甜頭,就有可能再接再厲。這離不開村乾部的苦口婆心、以身示范。一旦村民們樹立了斗志和信心,村容村貌的變化將成為必然。

  只有將『強扶上路』轉變為『自己走路』,讓貧困戶不等政府發錢,自己積極奮斗,纔能將好事做好。這需要發揮扶貧階段性成果催化劑的作用,激發貧困戶的信心和斗志。只有精神面貌改變了,村民纔能更加積極進取,脫貧纔能一勞永逸。

  走到山西大同縣吉家莊村——

  匯聚奮斗力量振興大計可期

  本報記者周亞軍

  節前在山西大同縣走基層,記者見到許多返鄉青年成了村兩委骨乾,個個爭先乾事,座談會上說思路、談體會,那股子興奮勁兒真令人暢快無比。針對農村兩委主乾普遍老弱、帶動力不足的現狀,大同縣大力注入年輕血液,80多名35歲左右的返鄉青年成為村支兩委新骨乾,乾事創業的氛圍煥然一新。

  人纔是鄉村振興的關鍵,其中返鄉青年是個重要群體。從大同縣情況來看,有退伍軍人、大學生,也有小老板、農民工,他們不見得有多少資本和資源,但都在城市見過一些世面,更不缺夢想和乾勁兒。之所以回來,是想為自己和家鄉再拼一把。地方上在招人纔的時候,不能因為他們現在不夠『高大上』就看輕他們,而應發自內心地歡迎他們。返鄉青年想發展產業,歡迎;想進村支兩委,同樣歡迎。人纔招回後,要捨得給平臺、給配套,要蹲苗培土,多引導支持,真正用起來。

  天地更大,責任也就更重。35歲的吉家莊村村支書劉猛感慨說:『許多人開始回來是為了生計,沒想到會有這麼大的平臺。鄉村振興再次點燃了我們的奮斗激情。』匯聚起這許許多多的奮斗力量,振興大計何愁不成。

  走到北京東城區後拐棒胡同——

  暖心事辦得好老百姓更舒心

  本報記者賀 勇

  記者在京城的胡同、小巷中感受著城市的民生溫度。在北京東城區後拐棒胡同,一棟老舊的『排子樓』經過3個月的改造已經煥然一新,這讓低保戶季會香感到特別溫暖,因為終於能在真正屬於自己家的廚房裡做一頓年夜飯了。

  十九大報告中多次提到要滿足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期待,想把好事辦出好效果,既得講態度,更得講方法。就像此次『排子樓』改造,佔地兒多的住戶就希望維持現狀,街道、社區與產權單位、居民多次召開會議反復協商,纔拿出了各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去年以來,北京的城市管理越來越精細,1400多條背街小巷實現『華麗轉身』,群眾的獲得感越來越強。這也說明,政府只要拿出『繡花』的功夫,把精細化管理的要求落到實處,群眾的生活纔會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居民們對中國共產黨的擁護與支持,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都深深地感染著我。我相信,老百姓的日子一定會越來越好!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楊雪
【專題】新時代新夢想——網絡媒體新春走基層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