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產黨宣言》發表至今已經170年,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同馬克思所處的時代相比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我們應該以什麼樣的視界,讀出《宣言》蘊藏的深刻思想、理解《宣言》的時代價值?
在馬克思主義文本序列中,《宣言》被認為是經典中的經典。經典之所以是經典,是因為它具備原創性、涵蓋面與派生力,對後世能產生無遠弗屆和歷久彌新的影響。一切經典本質上都是基於它的作者對他所處時代問題的回答與思考。因此,要真正讀懂經典並且讀得心領神會,至少需要把握兩點:一是對作者所處的時代及其問題有相當的了解;二是能夠批判地理解作者的思考對於當下的意義。由此纔能避免閱讀經典時通常出現的『過度詮釋』和文本研究存在的局限。
所謂『過度詮釋』,用艾柯的話說,就是對於『文本意圖』的過度開采和任意濫用。離開馬克思思想的整體、寫作時的特定情境、話語的涵義、後來的思想變化等,就會產生過度詮釋、詮釋錯誤的問題。對於《宣言》,人們常見的是,或者基於『現實的需要』而把『需要的理論』片面化、絕對化;或者將馬克思學說依自己的需要,予以修正。例如,人們對《宣言》提出的階級斗爭、消滅私有制等思想的詮釋。『過度詮釋』導致對馬克思思想解讀的斷章取義、牽強附會,進而產生實踐中的失誤。
相比於『過度詮釋』,西方『馬克思學』學者對《宣言》的文獻考證和文本解讀,表現了比較純正的學術氣息,提昇了《宣言》研究的學術含量,這是國內馬克思主義研究界所欠缺的。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說:『我看過一些西方研究馬克思主義的書,其結論未必正確,但在研究和考據馬克思主義文本上,功課做得還是可以的。相比之下,我們一些研究在這方面的努力就遠遠不夠了。』當然,文本學研究也有它的局限性,把馬克思思想的文本解讀版本化、復雜化,忽視馬克思的思想對於分析和解決當今現實問題的意義和價值,變成一種純書齋裡的學問;而且,文本學研究是否能做到客觀和『科學』,也是值得存疑的。比如,英國第二代『馬克思學』的代表學者特雷爾·卡弗在《馬克思與恩格斯:學術思想關系》中,通過把《共產黨宣言》與馬克思恩格斯之前的著作進行詳細的文本對比,得出『《宣言》雖然出自馬克思之手,但基本思想卻是恩格斯的』結論。這個結論是難以自圓其說的。關鍵是作為《宣言》理論基礎的唯物史觀,主要是由誰闡發的。恩格斯在《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說:『雖然《宣言》是我們兩人共同的作品,但我認為自己有責任指出,構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即唯物史觀)是屬於馬克思的。』卡弗也承認,馬克思恩格斯在1845-1846年合著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闡述的唯物史觀,主要是馬克思的思想。國內也有學者通過對《宣言》的版本和寫作過程的考證,認為《宣言》是『倉促』完成的,《宣言》在馬克思主義文本序列中經典地位的確立,並不完全是由其本身的思想和內容奠定的,而主要是由於馬克思恩格斯7個《序言》的『導向』作用,特別是後來列寧斯大林毛澤東等政治家的『評價』、把《宣言》的大規模出版宣傳作為一種『國家行為』這樣的傳播途徑造成的。這樣的解讀忽視了《宣言》本身思想的深刻性。可見,對馬克思文本以至版本的研究是必要的,但僅僅『回到文本』是不夠的。回到文本的根本目的,是要通過文本研究准確理解馬克思的科學方法和理論體系,把握馬克思主義的實質和精髓,以解決現時代面臨的重大課題。要真正理解文本,還需要『超越文本』,回到現實生活世界,著重於現實問題的提出、分析和解決。
俄國思想家赫爾岑有句名言:我們每次都把新走過的道路的全部經驗,補充到對過去歷史的理解之中。意大利後現代主義作家卡爾維諾在《為什麼要讀經典?》中說:每一次重讀經典,就象初次閱讀一般,是一次發現的航行。把今天世界和中國面臨的時代課題、把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程中所形成的新鮮經驗,補充到對《共產黨宣言》的理解之中,我們就會不斷獲得新的理解和啟示。
一、《宣言》是一部科學社會主義的經典著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這些基本原則在《宣言》中大都有闡述。在中國共產黨的理論論述中,《宣言》也是馬克思主義或科學社會主義的一種話語表達形式。對於如何對待《宣言》中提出的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恩格斯特別強調:《宣言》所闡述的一般原理是完全正確的,但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要隨時隨地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使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就在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科學性與實踐性相統一,強調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不能丟,丟了就不是社會主義,同時從中國的歷史和現實國情出發,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找到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在中國的具體實現形式。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之所以為發展21世紀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作出了原創性貢獻,就在於這一思想緊扣中國實際、緊扣時代變化、緊扣人民大眾的期盼,體現馬克思主義『三化』的要求。
二、《宣言》是一部描述轉型社會的經典社會學著作。《宣言》以工業革命為分界線,對於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作了非常精彩的描述:第一,這是一個大變革的時代。生產的不斷變革,一切社會狀況不停的動蕩,不斷的出現飛躍,是這個時代的特征。第二,工業文明向全球的擴展,使歷史由孤立的、民族的、狹隘地域性的歷史轉變為『世界歷史』,世界越來越形成一體化聯系。第三,工業生產方式的確立,大大加快了社會現代化的步伐,包括城市化和現代文明的傳播;在世界范圍形成了一個東方從屬於西方的依附型發展結構。第四,科學技術越來越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第五,形成了與市場經濟相聯系的新的發展機制。
中國改革開放40年是大轉型的時代,一是現代化轉型,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和信息社會轉型;一是體制轉型,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43次集體學習時指出,中國正發生深刻變革,置身這一歷史巨變之中的中國人更有資格、更有能力揭示其中所蘊含的歷史經驗和發展規律,為發展馬克思主義作出中國的原創性貢獻,要有這樣的理論自覺和理論自信。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界能否對大轉型的中國、對中國道路作出學理上的描述,把中國道路的實踐優勢轉化為話語優勢,向世界分享中國經驗?這是我們今天讀《共產黨宣言》應當獲得的啟示。
三、《宣言》是一部反思『現代性』的後現代主義著作。美國學者馬歇爾·伯曼的《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現代性體驗》,書名用的就是《共產黨宣言》中的一句話。他在書中把現代性的核心思想概括為『以浮士德精神(永不滿足,不斷進取)為象征的發展的觀念』。還有另一種現代性,表現為工業文明的危機和人類對它的反抗。
《宣言》凸顯了資本主義『現代性』的矛盾本性,表達了馬克思恩格斯對資本主義現代性的獨特的辯證的體驗。《宣言》既大篇幅地贊揚了資產階級取得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技成就,又揭示了現代性的後果。資本主義現代性導致了現代社會的物化或異化,一方面毀滅了前現代社會,也必將導致資本主義自身的毀滅,而被一種新的社會制度所代替。從這個角度,我們同樣可以得出『兩個必然』的結論。馬克思的共產主義願景,就是要克服資本主義現代性的內在矛盾和衝突,在解放和全面發展人自身的同時又能充分釋放現代生產力。
馬克思恩格斯在170年前體驗的現代性及其後果,在當今世界不僅沒有被消解,而且暴露得更加充分。對於處於現代化過程的中國來說,工業文明的隱患、資本邏輯的主導和功利主義的膨脹等『現代性後果』,已隨著經濟發展日益凸現。要協調現代性生成過程中的內在矛盾,就必須切實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強調發展是『五位一體』的全面發展,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實現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發展為價值目的,超越了西方發展理論,既為後發國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實現現代化提供了全新的選擇,也為當今世界解決現代性的矛盾和衝突貢獻了極具智慧的中國方案。
四、《宣言》是一部闡述馬克思的『全球化』理論的著作。《宣言》分析了資本主義工業文明向全球的擴展和世界市場的形成,預見到一個我們今天稱之為『全球化』的時代,並借用黑格爾的『世界歷史』概念描述了這一過程的形成。
馬克思的『世界歷史』觀是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我們提供了分析理解和應對當今經濟全球化提供了科學方法論,為構建全球化時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對外開放理論提供了理論生長點,對於我們深入理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新型全球化理念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引領經濟全球化走出困境,具有重要啟示。
概言之,從世界和中國走過的道路、面臨的時代問題中重讀《共產黨宣言》,我們可以從政治學(科社)、社會學、哲學和經濟學等不同學科視界,讀出其中蘊藏的深刻思想、發現前人未曾發現的意義和價值。這樣,馬克思的經典就在回應時代的問題中,不斷地敞開、彰顯它的價值。這樣的話,經典就是常讀常新的,經典的魅力就會很長久。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阿城區打造金源文化主題公園2021/09/06
- 網友爆料oner組合岳岳騙p:希望大家追正經明星2021/09/02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