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你在或不在,我就在這裡』——中國科學家巧設實驗詮釋量子力學波函數真實存在
2018-02-23 07:05:27 來源:新華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新華社北京2月22日電 題:『你在或不在,我就在這裡』——中國科學家巧設實驗詮釋量子力學波函數真實存在

  新華社記者 餘曉潔

  量子力學是與相對論比肩的20世紀偉大的科學發現,催生了諸如激光、半導體、核能等高新技術。

  盡管量子力學深刻變革著人類生活,但用於描述微觀粒子狀態的波函數的本質究竟是什麼,至今懸而未決。哥本哈根概率波理論、德布羅意導航波理論、多世界理論……物理學家們提出各種假設和詮釋,卻未達成共識。作為主流量子力學解釋的哥本哈根學派認為波函數只是數學描述。

  最近,清華大學教授龍桂魯提出『波函數是微觀物體的真實存在』的全新觀點,創造性地設計了『相遇延遲選擇實驗』,並領導團隊成功完成實驗。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近期的《中國科學》上。

  『我認為微觀物體的波函數就是它的存在形式,彌散在空間中,具有振幅和相位,測量時波函數塌縮速度無窮大,平時以小於或等於光速的速度傳播。分開的波函數合到一起時,由相位引起的波函數乾涉相長和相消使得微觀物體表現出波動性。』龍桂魯說。

  波函數的真實存在可以用『相遇延遲選擇實驗』來說明。22日,清華大學理科樓一間裝滿物理學專業書籍和《左傳》《資治通鑒》國學經典的辦公室裡,龍桂魯這樣介紹這個有趣的實驗——

  長方形馬赫曾德乾涉儀裡,左下角有半透半反分束器,左上角、右下角分別有全反射鏡,右上角根據需要放置或者不放置第二個分束器,右上角的右側和上邊各放一個單光子探測器。路徑1在左下角分束器反射,沿著左邊,在左上角反射到右上角;路徑2透過左下角分束器,沿底邊經右下角反射到達右上角。在乾涉實驗中,不管第二分束器在還是不在,單光子總是同時在兩個路徑上通過。『相遇延遲選擇實驗』讓這兩條路上的波函數相遇後再決定是否插入第二個分束器,結果支持了這種實在解釋。

  『波函數經過第一個分束器後分成了兩部分,像一條大貪吃蛇變成兩條小貪吃蛇一樣,分別從路徑1和路徑2通過。如果沒有第二個分束器,則它們相遇時「不理不睬」,各自到達兩個探測器,各有一半的概率被探測到。當它們在右上角相遇,一半已經通過乾涉儀時插入分束器,將兩束波函數「齊腰截斷」,此時插入前已經通過的那部分波函數依然「不理不睬」,各自到達兩個探測器。但餘下的波函數在分束器中發生了乾涉並「不捨不棄」,全部到達右邊探測器。如果多次重復實驗,兩個探測器探測到光子的個數分別是總數的1/4和3/4。』龍桂魯說。

  專家評價,龍桂魯對波函數認識的突破在於提出了一種實在詮釋——波函數就是微觀物體的存在方式,打破了『微觀粒子只是個小硬球』的傳統認識,顛覆了約翰·惠勒提出的『延遲選擇實驗』的結果,避免了在微觀世界中違背因果規律。

  『延遲選擇實驗』是愛因斯坦的同事約翰·惠勒在1979年在紀念愛因斯坦誕辰100周年的討論會上提出的。實驗中,惠勒讓單光子先通過左下角的分束器後,再決定是否放入第二個分束器,一旦單光子選擇了走一條道路,即使第二個分束器在,也不會發生乾涉。實驗情況是,不管後來決定還是之前決定是否放置第二個分束器,結果完全一樣:放入則光子選擇同時走兩條道路,不放入則光子選擇只走一條道路。單光子就像有預知的精靈,會根據第二個分束器是否存在來選擇所走的道路是一條還是兩條!惠勒認為,後發生的是否放入第二個分束器的事件影響了先發生的單光子選擇路線的事件,微觀世界不再遵守因果規律了!

  『我們的觀點是,不管你(第二個分束器)在,還是不在,我波函數就在這裡——同時在兩條路徑上。』龍桂魯說。

  量子理論的誕生已有一個世紀,量子世界依然『迷霧重重』。正如尼爾斯·玻爾所言:誰要是第一次聽到量子理論而沒有感到震撼,那他一定沒聽懂。

  『我們的詮釋用簡單易懂的圖像理解神秘的量子效應,如量子隧道效應、雙狹縫乾涉實驗、量子糾纏、非局域性和波粒二象性等。』龍桂魯說。

  龍桂魯團隊長期從事量子信息研究,曾憑量子通信和量子算法的物理基礎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責任編輯:邱浩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