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是小事,也是難事。可是,如果到浙江省金華市的農村走走瞧瞧,就會發現,這裡家家門口放有分類垃圾桶,即使不識字的老人小孩也能做到分類投放垃圾。
數據顯示,目前農村垃圾分類處理已覆蓋了金華市100%的鄉鎮和98%的行政村,垃圾減量80%以上。有關專家實地考察後認為,金華的做法農民可接受、財力可承受、面上可推廣、長期可持續。垃圾分類為何在金華市農村就變得如此輕松呢?記者利用春節回鄉機會,去探尋其中奧秘。
做得好不好,只用手機掃一掃
在金華市農村,白牆黛瓦的鄉村民居、乾淨清爽的鄉間小路別有一番風情,每家每戶門前,綠、黃兩色的乾淨垃圾桶和牆上的垃圾分類宣傳畫,組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
走進金華市金東區六角塘村,盡管歡度春節來往行人倍增,但房前屋後清一色整潔無比。只見村婦女主任吳艷群正拿著手機掃描一只垃圾桶上的二維碼。『300多戶農戶哪家做得好,哪家做得不好,用手機掃一掃,就可以把檢查結果發到微信群裡,讓村民比學趕超。』她興奮地對記者說。
在村裡轉一圈,路面上看不到一點垃圾,每戶人家門前擺放著兩只垃圾桶,一只放可腐爛垃圾,一只放不可腐爛垃圾。每只垃圾桶都是『私人定制』,上面貼著對應每一戶信息的專屬二維碼。
掃描垃圾桶上的二維碼就能跳出農戶的信息和本月已查次數,還可以按3個選項打分,分別是分類合理、主動投放、桶身清潔,共有好、中、差3個標准,將檢查情況拍照上傳到後臺,就能完成一次評分。村支書樓根洪說:『實現掃碼檢查功能以來,大家對垃圾分類工作更加主動自覺,村裡環境更美了。』
垃圾分類智能化管理是探索對農戶考核模式的一大利器,利用『互聯網+』技術,確保了垃圾分類管理制度的標准化和精准化。金東區垃圾分類辦公室主任徐旭昇說:『結合「網格化管理、精細化考核」,在每戶門前設公示牌,標明農戶姓名、戶人口數及聯系黨員姓名,巡檢員按「好、中、差」分類,錄入智能化垃圾分類考核管理系統,並分別用綠、黃、紅三色進行標志公示,實現村對戶精細化管理。』
接地氣的『二次四分』法
『我們都已經成習慣了,家門口一黃一綠兩只垃圾桶,綠色的那只用來放可腐爛的垃圾,黃色的那只用來放不可腐爛的垃圾,我們每天都會進行分類投放。』金華蘭溪市橫溪村民樓雅妮與記者聊起垃圾分類,非常有經驗。
金華市農村垃圾分類工作的發起人、金華市政協主席陶誠華表示,農村垃圾分類之所以能在這裡迅速推行開來,主要是因為『二次四分』法一聽就懂,一學就會。
何為『二次四分』法?陶誠華介紹,按垃圾能否腐爛為標准,初次分成『會爛』和『不會爛』兩類;各戶垃圾收集後,村保潔員再進行二次分類,糾正農戶分類中的錯誤;會爛垃圾就地進入陽光堆肥房,而不會爛垃圾則以『可否回收』為標准,分為『好賣』與『不好賣』兩類,好賣垃圾則由可再生資源公司回收,不好賣垃圾按原模式經鄉鎮轉運後由縣(市、區)統一處理。
這樣的分類模式,既解決了農戶一次分類不到位的問題,又減少了末端垃圾的總量,還推動垃圾資源化利用。『這種分類方法簡單易學、接地氣,並且不給農民增負擔,大家都能夠接受。』陶誠華說,目前經過『二次四分』,能將垃圾減量80%至90%。
農村垃圾分類只是第一步,村中的垃圾經過垃圾分揀員的收集之後,會集中運到建在村子附近的陽光堆肥房。會爛的垃圾倒入一個窗口進行陽光堆肥;之後對不會爛的垃圾進行二次分揀,把可利用的紙殼、礦泉水瓶等揀出來丟入第二個窗口,等待專人回收;剩下的普通垃圾則扔進第三個窗口,等待運往垃圾填埋點。
根據去年一年金東區實際測算結果顯示,近70%的生活垃圾留在農村堆肥房,另有10%至15%的垃圾得到了資源化利用,剩餘需要轉運處理垃圾只佔原來的15%至20%。
方便實惠是硬道理
分類收集只是手段,目的就是改善垃圾組分,便於末端處理和利用。對可腐爛垃圾,金華大部分地方建設了一村一終端的陽光堆肥房,也有的采取『多村合建』『村企共建』等方式。一些村莊相對集中的鄉鎮,配套的則是機器堆肥房。
在塘雅鎮八村聯建堆肥處理中心,記者見到了一座小小的陽光堆肥房。一噸垃圾,經堆肥房處理後,可獲得0.2噸至0.3噸有機肥,『這種有機肥,氮磷鉀含量都很高,拿來種蔬菜水果特別好。』負責清運腐爛垃圾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由於能改善土壤,村民都用這種肥料來種火龍果,因而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也大大提高。
別看小小堆肥房,裡面技術含量卻不少。起初,堆肥房遇到了堆肥時間長、蒼蠅多、臭氣大等問題。對此,金華引進浙江大學的微生物菌劑輔助技術,並根據其專利設計,對通風管道、溫濕度控制進行改造。由此,堆肥周期從半年縮短至兩個月,成肥效果、臭氣狀況也顯著改善。目前全市已建成陽光堆肥房1937座、微生物發酵器77座,會爛的垃圾不出村就能就地處理。
根據測算,以500個行政村、30萬人口的中等縣為例,陽光堆肥房總投入約5600萬元,分3到5年到位。後續運行維護,政府以人均80元標准補助,每年支出約2400萬元。而分類垃圾桶、垃圾車幾年纔更新,鎮村基本可自我消化。如此一來,運行七八年所節約的成本,基本可抵銷一次性投入。長遠看,政府支出總成本還能降低。
實施農村垃圾分類後,最明顯的感受就是村莊變美了,在農村生活更幸福了。樓雅妮說:『特別到了夏天,蒼蠅蚊子變少了,環境越來越好,很多在外經商的村民回來建新樓了,「農家樂」一下子多起來了。』
農村垃圾實施分類除產生經濟效益外,還帶來了良好的生態效益。『垃圾就地處理,大幅降低了清運處理成本,金華十八裡垃圾填埋場使用年限預計可從5.8年延長到11年,而大量有機肥的就近利用還有效改善了土壤。』金華市農辦有關負責人說。
(本報記者陸健)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阿城區打造金源文化主題公園2021/09/06
- 網友爆料oner組合岳岳騙p:希望大家追正經明星2021/09/02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