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四十年前,也就是1978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做出實行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從此開啟了中國人民波瀾壯闊的奮進歷史,揭開了中國在國際舞臺上不斷崛起的序幕,創造了人類歷史上最為耀眼的經濟奇跡。
四十年前的中國,人民生活窮困,國家發展落後。黨中央實事求是地作出科學論斷,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不是階級斗爭,而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小平同志指出:『搞社會主義,一定要使生產力發達,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我們堅持社會主義,要建設對資本主義具有優越性的社會主義,首先必須擺脫貧窮。』這成為改革開放政策最為簡單朴素的注腳。『貧窮不是社會主義』也成為中共黨史上最為響亮的口號之一。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改革開放不啻於中華民族的另外一場救亡圖存。
經過四十年的發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銳意進取,使整個國家煥發出勃勃生機,生產力不斷得到解放,歷史性地改變了中華大地,國家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3645億元迅速躍昇至2017年的82.7萬億元,增長了226倍,根據世界銀行標准進入上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也進入新時代。但是,我們也要看到由於歷史和現實的種種原因,中國的發展依然存在很多問題,在新時代突出表現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在城鄉發展領域表現尤為明顯。建國之後,由於特殊的歷史條件,中國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城市的交通、衛生、醫療、教育等基礎設施建設和服務水平遠遠超過農村,城市人口的人均收入和消費水平也大大高於農村。這既是很多發展中國家在實現現代化的道路上普遍存在的一個現象,也是制約這些國家進一步發展現代經濟的關鍵因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改變城鄉二元結構上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一個簡單數據就可以見微知著。1978年中國農村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高達82%,所以中國是名副其實的農業大國。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農村人口比例顯著下降。根據國家統計局2017年2月28日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6年年末農村戶籍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比例已經下降到42.65%。雖然說『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但是依然有高達5.9億人口生活在鄉村。
中共十九大明確提出:『從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為了實現這一目標,2018年中央發出題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的一號文件,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行了全面部署,要求提昇農業發展質量,推進鄉村綠色發展,繁榮興盛農村文化,構建鄉村治理新體系,提高農村民生保障水平,打好精准脫貧攻堅戰,強化鄉村振興制度性供給,強化鄉村振興人纔支橕,強化鄉村振興投入保障,堅持和完善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等。這是改革開放以來第20個、新世紀以來第15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充分體現出黨對農村工作的重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必然要求,更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體現出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2017年9月3日,時值金磚國家工商論壇開幕,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席時曾強調到改革開放四十年時要『隆重地紀念一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憑著一股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闖勁,憑著一股滴水穿石的韌勁,成功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們遇到過困難,我們遇到過挑戰,但我們不懈奮斗、與時俱進,用勤勞、勇敢、智慧書寫著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故事。』我們相信,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一定能夠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再次贏得振興鄉村的勝利,實現城鄉之間的均衡發展,為最終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打下堅實的物質與精神基礎,把中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者梁亞濱系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副教授、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阿城區打造金源文化主題公園2021/09/06
- 網友爆料oner組合岳岳騙p:希望大家追正經明星2021/09/02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