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網絡媒體走轉改】『石阡說春』,穿梭光陰故事的前世今生
2018-02-20 17:55:39 來源:當代先鋒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201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經過評審,正式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這項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在千年歲月流轉中跨越河流山川、民族藩籬,農耕社會的共生共享,春夏秋冬的光陰故事,全被裝進了二十四節氣的七十二物候間,編制出屬於一個民族的蔓蕪時光。

  『立春,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陟負冰。』

一年節氣之始的注腳,則在西南一隅的小縣城裡,演繹至今。

  銅仁市石阡縣花橋鎮坡背村

  人世間的生活唱詞裡說

  封萬明身著古衣講述『說春』的歷史

  『這都是我們的先祖一代代傳下來的(習俗),我跟你們說一說這個歷史。在唐朝開國年間……』

石阡縣花橋鎮坡背村村民封萬明回憶起學習『說春』的過往,半個世紀光陰已悄然走過。

  相傳唐朝開國初年,大封功臣,封氏兄弟封福興、封福憲立下戰功,向當朝天子討下子孫世襲的『春官』。封氏一族,成為『說春』的正統。作為『春官』,職務即掌管一個地方的禮節,每年向封地內百姓講農事季節,勸農行耕。

每歲『立春』前後,春官們都會身著古衣、手執木刻春牛,到村寨挨家挨戶唱誦吉祥春詞,開財門、報春信,派送印制的『二十四節氣』春貼和財神像,祝願招財進寶,耕種合時,收成滿滿。

  封萬明手抄的『說春』唱本

  『人不知春,草木知春。』封萬明一邊篤信地說,一邊小心翼翼地從結實的木箱裡取出一冊宣紙本,頗為自豪,『先人們留下的東西,我都抄下來了。』封萬明是『春官』,也是『石阡說春』項目的省級傳承人。

  『唐朝差我送春人,特來貴府開財門。』循著手抄的唱本,一幅囊括歷史典故、神話傳說、生活勞動、婚喪嫁娶、勸善懲惡等方方面面的民俗圖景鋪展開來。

  『二十四節氣』『漁樵耕讀』『四大布州』『牛根生』,四首正春詞,描寫出天地形成、萬物化育、人間萬象。『老百姓需要知道的耕種時節,公明人家(指有知識有文化的家庭)想要聽的吉祥祝詞都在裡面。』封萬明說。

農耕生產節奏,就是春種、夏長、秋收、冬藏。舊時,天象、氣溫、降水和物候的時序變化所形成的時令節氣,是農耕社會生產生活的唯一指南。春官說春,以百姓聽得懂、有共鳴的方式,促成了一場『春天的儀式』。

  『春官』送春貼,為農人勞作送去時令節氣指南

  『這都是一種講「禮」,迎春官、送祝福,別人也尊重我們,我們也能幫助別人。』在封萬明看來,這些諳熟於心的傳統,仍是人和自然之間漫長的農耕關系的續演。它的生命力,是生生不息的。

  漸行漸遠的光陰鄉野裡尋

  石阡說春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最具代表性擴展名錄之一,也是繼侗族大歌之後,貴州省第二個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

  然而,盡管晉昇世界級非遺,也難免走入『漸行漸遠漸無書』的境地。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即使是『石阡說春』的核心地花橋鎮,也免不了春官傳承斷層的危機。春官們坦言,如今隊伍大都步入老弱之列,而青年一代,則大都願意外出打拼,祖輩的『傳統』因不再適應現代的生活而被選擇遺忘。

  省級非遺傳承人封萬明

  當生活的需要發生轉移、城市化進程愈來愈快、節氣時令指導功能逐漸減弱,仿佛只有村中的草木,因變換的節氣而留下印跡。身處鄉土文明斷裂重構的當下,曾經的經驗是否還有意義?當外部不再有直接的刺激或獎勵,民俗文化還能以怎樣的形式存續?何向人民解碼並普及這份傳統意蘊?

 『非遺申報的項目有很多,但是很少有像「二十四節氣」那樣,影響到每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僅僅是農事勞作,還包括養生、飲食等等。實際上,節氣和生活關系絲絲入扣,相比於其他「非遺」更能引起群體的共鳴。』石阡縣文化館副館長饒莉對記者說。

  2017年初,『二十四節氣』石阡『說春』保護傳承座談會召開。國家文化部非遺司、中國國土經濟學會、中國農業博物館等相關專家一致認為:『石阡說春』是一種『鄉愁』,有著深刻的歷史記憶、源遠的文化傳承,對當地經濟社會文化發展具有重大深遠的意義。

  萬千非遺根生民間,其保護傳承之道亦在鄉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而言,傳承、保護、發展的旨歸不在『重現』,而在『新生』。

  『花木管時令,鳥鳴報農時』。節氣時令不只對生產生活有指導意義,還存留著祖先敬畏自然、親近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積極態度,更為生活賦予了莊重而有意義的『儀式感』。它凝聚族群、和諧天人,是民族文化認同的重要載體,其文化意義和社會功能深遠而厚重。

  『我們全縣廣泛發動群眾,動員民間力量參與非遺的傳承保護。舉行「說春」大賽、「說春」文化進校園、對外展演宣傳等等,都極大地提昇了群眾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石阡說春」的「春官」師傅們因為這項技藝到了北京演出,站在了天安門城樓下,那種難以置信、不可思議的感受,給他們帶來的自豪感是非常震動的。』饒莉說。

  喚起文化自覺,確立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強。在二十四節氣串起來的時光中,『石阡說春』仿佛是一個支點,撬動的不僅是記憶深處的文化根脈,更是文化資源支橕發展的永續動力。

責任編輯:邱浩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