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網絡媒體走轉改】『離土不離鄉』新演繹:四代同堂每天都是團圓日
2018-02-17 20:08:03 來源:新華報業網  作者:陳雨薇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新華報業網訊 2月16日年初一,江蘇省常熟市評彈團青年演員沈?、王蟬欽從市區出發,驅車近半小時來到碧溪新區聚和佳苑社區二樓百姓書場。下午1點,兩人將在這裡表演長篇彈詞《梅花夢》。這是沈?、王蟬的新春首演,從當天開始,他們在這裡每天都有表演,直到年初十三。

  當天中午12點30分,81歲的退休語文教師季振華已經選好前排位置坐定。從社區公告欄得知過年期間有自己愛聽的新春書場,老人特意提前來捧場。作為社區出了名的『評彈迷』,他怕到遲了選不到好位置。

  不出所料,開演前10分鍾是入場高峰時段,進來的人只能靠後座。等到評彈開唱,臺下已經來了百餘人,最後一排都擠著坐滿了人。『多數是小市村的老村民,他們愛聽會唱。』聚和佳苑社區副書記殷志新告訴記者,聚和佳苑是碧溪新區的動遷安置房小區,目前一區、二區入住2070戶、7000多位居民,涉及全鎮8個村的村民,其中數小市村的村民最多。

  『以前在村裡,村民要麼坐在一起「吹牛」,要麼打牌消磨時間。沒敢想過,不出鄉可以過上比城裡人還「適宜」的生活。』季振華就是小市村13組的村民,也是聚和佳苑第一批入住的居民。但剛開始,老人家心裡還是有些擔懮。老鄰居住得分散了,肯定不習慣、冷清。3年下來,季振華的顧慮徹底打消了,『一方面,社區為我們老人組織的活動很豐富貼心,定期表演的評彈就是我的最愛之一;另一方面,熟識的村民其實都住在一個小區,約好了一起活動熱鬧得很!』

  生活新變化給季老帶來的,還有四代同堂的天倫之樂。兒子、兒媳婦、孫子、孫媳婦、兩個小重孫,季老和記者用手指比劃,笑著說一個手指都數不完。而一大家子之所以住在一起,不僅因為目前所住的260平米大房子空間足夠,重要原因是小輩大學畢業後,不再一窩蜂往市區趕,留在鎮上工作的越來越多。『這兩年,城裡人都來我們鎮上買房子,受歡迎著呢!』

  不止現在,早在上世紀80年代『碧溪』就名聲在外。在上個世紀改革開放大潮下,碧溪小鎮上的農民開創了一種新的生產生活方式。『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亦工又亦農,集體同富裕』的『碧溪之路』享譽全國,成為蘇南模式的典型特征、中國農村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歷史典范。根據相關資料記載:『1978年碧溪鄉勞動力1/3從農業上轉移到社隊工業上……到1983年,全鄉1.9萬多個勞動力中就有1.1萬個主要從事工業生產,佔勞動力的60%。』

  『離土不離鄉』演繹到今年,成就了『季振華們』世代同堂的幸福生活。碧溪新區黨工委委員周麗芳對此深有感觸,動遷安置小區普遍面臨老齡化管理難題,而聚和佳苑老年人雖然也多,但是佔比小,因為周圍大型外企、民企遍布,年輕一輩在家工作同樣有前途。『老百姓生活水平更高了,精神需求也大了。因此這幾年我們在高標准配套公共服務硬件的同時,會更加注重文化、精神軟服務,滿足他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周麗芳說。

  記者在聚和佳苑社區走走停停,切身感受到這裡完善的功能配套設施。除了便民超市、醫療保健室、警務室,在公共服務中心和志願服務中心內,志願者服務站、黨員服務站青少年活動室、老年人棋牌室、老年人休息室、老年人理發室、乒乓室、健身室、舞蹈室、心理諮詢室等功能場館更是一應俱全。此外,碧溪的上鷂燈、土布等8個非遺項目,也在中心進行了不同形式的展示和體驗。

  在公共服務中心一樓,佔地近40平米的24小時圖書館格外顯眼,這是常熟鄉鎮上啟動的首家自助圖書館,內藏紙質書刊近4300冊,電子期刊200多種,還放置了3臺電腦。原溪東村村民邵建明正通過圖書館內的自助借還機系統還書,這個自助圖書館兩年前啟用後,喜歡看書的他成了這裡的常客。『只要拿常熟市民卡,都可以入內借書,和常熟圖書館通借通還,方便得很。』曾擔任小學校長的邵建明特意觀察過,來這裡的多數是年輕人,還有不少『小娃娃』放學後喜歡在這裡『泡館』。據悉,這個安置在動遷小區內的圖書館每年借閱量都保持在2000冊左右。

責任編輯:遲灝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