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離家有多遠、有多久,都會被一桌香噴噴的團圓飯召喚回來。美味佳餚裡飽含的深情和祝福,讓我們久久難忘
香港軍營『大盆菜』
□劉笑偉
小『家』不圓大『家』圓。作為駐港部隊的一員,在除夕之夜為已經回歸祖國的香港『守歲』,令我們自豪終生
吃過很多次年夜飯,最難忘的是1998年春節那一次。
為什麼難忘?因為地點特殊——『一國兩制』條件下的香港;時間特殊——香港回歸後的第一個春節;當然人物也特殊——我們這群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軍人。
1997年7月1日,我作為駐香港部隊政治部宣傳處乾事,和戰友們一起冒著滂沱大雨進駐香港,親眼見證了香港回歸祖國那個莊嚴而神聖的時刻。很快,我們進駐香港後的第一個春節到來了。因為當時我是『單身乾部』,連對象都還沒有談,就自願讓已成家的同事們回家過節,快樂地擔負起在軍營『守歲』值班的任務。
第一次在香港過年,還真是感覺很新鮮呢。香港是時尚之都,也是節慶之都。香港的春節,可以說『中西合璧』,既有中國韻味又具西方特色。比如,既有傳統的花車巡游,也有美麗壯觀的煙花匯演;既有傳統的年宵花市,也有內地沒有的『新年賽馬』。用一句形象的話來講,就是在香港過年,年輕人覺得挺古典,老年人感覺很新潮。
民以食為天,軍人也不例外。我們最關心的,還是除夕之夜吃什麼。這個話題,我們年前就開始討論了。俱樂部副主任趙亮說:『吃餃子?』他的話剛出口,就被大家否決了:『哥們,我們這是在香港,怎麼也得跟內地吃得不一樣啊!』宣傳處乾事梁波在一旁深沈地說,香港人年夜飯喜歡吃『發菜蠔豉』,象征著『發財好市』。我插嘴說:『別想了,這些東西光聽過,沒見過,到哪兒去找原材料啊!』這時,大家七嘴八舌,有提議吃年糕的,但也因為『創意不佳』被否決了。
『吃大盆菜吧!』俱樂部戰士王暉有了新的提議。他說,香港地道的大盆菜,由一層層不同的食材堆疊而成,有豬肉、雞肉、海鮮和蔬菜等,找到一個大盆,層層擺好食材,再放到灶臺上蒸。熱氣騰騰,象征戰友情;圍在大盆周圍,象征團圓幸福,多適合戰友共享啊!
大家都說這個提議好。食材都有,切實可行,關鍵是寓意也好。大家聚在大盆周圍,不就可以吃上真正意義上的『團圓飯』嗎?
除夕那天的夜幕剛剛降臨,我們就開始忙著分頭准備了。有准備食材的,有刷洗大盆的,有自告奮勇『碼菜』的。終於,大盆架到了英式的燃氣灶上。因為我們進港後接管的是駐港英軍的營房,所以灶具都是英式的。炊事班的戰友們也被我們這個創意吸引了,自願加入到制作『大盆菜』的『創舉』中。准備工作完成後,大家都瞪大眼睛,盯著鍋上慢慢昇起的蒸氣,暢想著舌尖上的美味。
『大盆菜』終於做好了!我們七八個戰友,圍坐在大盆周圍,一邊品嘗著自己親手做的美味,一邊凝望著窗外維多利亞港璀璨的燈火,這是一個多麼不同於往昔的除夕之夜啊。『哎喲,怎麼這麼辣呀!香港的大盆菜哪有這麼辣的?』攝影乾事顧國達是蘇浙人,剛吃一口就叫嚷起來。原來,有個四川的戰友,趁著大家不注意,往『大盆菜』裡擺了一層辣椒!『哈哈!辣些好,進港後我們條件太好了,這是提醒大家保持火辣辣的乾勁!』一聽這話,肯定是負責教育的乾事何勤生講的,把思想工作做到了餐桌上。
零點的鍾聲敲響了!戰友們舉杯相慶,相互獻上最美好的祝福。我們深深懂得,雖然不能回家吃團圓飯,但有國纔有家。我們為國守衛香江,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維護香港的繁榮穩定,讓香港和祖國的大家庭團團圓圓,這是多麼大的光榮,多麼大的責任啊!
那次團圓飯,我們吃得很香很香。我們回想起了為香港回歸『一天當兩天,雨天當晴天,黑夜當白天』所付出的辛勤汗水,回想起了進駐香港時上百萬群眾的熱情歡送,回想起了來到『東方之珠』後在陌生環境中樹立起良好形象的點點滴滴……小『家』不圓大『家』圓。作為軍人,雖然除夕不能和家人一起吃團圓飯,但我們無怨無悔。作為駐港部隊的一員,在除夕之夜為已經回歸祖國的香港『守歲』,更令我們自豪終生。
火塘邊的年早飯
□張雄文
撲鼻而來的年味裡,老家的火塘還在,年三十的早夜飯習俗如故,只是我們早已成人,鬢角甚而驚現白發
老家湖南冷水江的年其實是從年三十早上開始的。照祖輩傳下來的老規矩,天不亮全家老少都要起床,祭祖,敬神,點香燒紙,燃放鞭炮,吃夜色朦朧裡的早飯。祭祀的菜餚也是祖輩定下來的三樣:雞、魚、肉。前兩樣是整的,肉則切成長條塊,只能是臘月裡殺的年豬肉。再富有的人家,狗肉、牛肉或者別的均不能上桌。童年的記憶裡,這是過年纔有的珍饈,平日裡葷腥都難得一見。這也是我們兄弟幾個急切盼望過年的緣故之一。
年裡掌勺的是父親。他常年在外地工作,又熟悉老輩的規矩,主動攬過了平日裡母親的活。他要早我們一個鍾頭起床,廚房裡忙活一陣,准備好了飯菜,將祭祀用的雞、魚、肉溫熱,再將我們從被窩裡喚醒,柔聲說『過年了,敬老爺了』。老爺指的是祖先與神靈。我們常要在他的再三催喚下,纔從香甜的睡夢裡艱難醒來,終於聽清『敬老爺』,一種莫名的敬畏與神聖猝然而生,翻身而起,進入另一種激動裡。
一家老少在堂屋裡恭謹祭祀、作揖完畢,又在香燭和爆竹漫溢的氤氳裡,將祭品、碗筷小心端回火塘所在的廈屋,團團圍坐四方飯桌烤火。父親溢滿笑容,端上做好的飯菜,開始了年三十裡最隆重的『年早飯』。菜餚也是祖先們享用過的三樣,碩大的土瓷缽裝滿。只不過雞被切成小塊,伴著木耳或者紅棗燉熟了;魚也剁成塊狀,和蘿卜一起煮,成了老家鄉間有名的『魚蘿卜』;肉是連肥帶瘦大塊切就,稍稍放點姜蒜點綴而已,一口咬下,滿嘴的油立馬溢出,將年渲染得油光四射、有滋有味。父親給我們都倒上母親釀造的甜酒,又一一給我們布菜。兩個雞腿一般給小弟和小妹,我和大弟分別得到了雞翅,一樣啃得津津有味。多半時候,父親要先端上酒碗,說上一段祝福的吉祥話,全家纔開始喝酒、動筷。這時的忌諱和規矩也最多,譬如父親再給我們添酒,誰的酒夠了,不能說『不要了』,要說『洞庭湖,吃不完』。至於『高興死了』一類帶『死』字的話,絕對不許出口。席間,父親還會講一些有關過年的往事,他小時候的年裡只有一碗肉,外加一樣清煮蘿卜,是他每年要說的保留節目。這是兒時的我們唯一忘記了點爆竹、數壓歲錢或者穿新衣服的時刻,溫馨、興奮而略帶神秘感。
與年早飯相比,老家的年夜飯要簡單得多。先是無需有些繁瑣的祭祀;再是桌上的菜餚除了雞、魚、肉,還可有白菜、豆腐、雞雜等上場;三是父親也不會有較隆重的儀式。我們也不再拘謹,可以隨意快慢吃喝,吃完能到堂屋或屋外地坪上燃放一會兒爆竹,或者就在火塘邊烤?粑。不過,年夜飯前後,父親會給壓歲錢,錢不多,都是些角票甚或分票,卻讓我們年裡的心像林間歡暢的鳥兒一般再次飛騰起來。
多年後的此刻,家家臘肉飄香,大年又近了。撲鼻而來的年味裡,老家的火塘還在,年三十的早夜飯習俗如故,只是我們早已成人,鬢角甚而驚現白發,父母親也都垂然老了。
年夜飯溫暖的召喚
□梁惠娣
這些菜餚都是全家人一起動手完成的,每個人都將對家庭成員滿滿的愛意、對來年幸福的期許融入到自己制作的菜餚中
歲晚的風在調皮地奔走,太陽掛在樹梢朝人們微笑。村莊的小徑漸漸多了行人,離家的游子步履匆匆地歸家來。往日平靜的村莊,一下子熱鬧起來。無論離家多遠,在外打拼的游子們總要跋山涉水地趕回家過年,為的就是與家人一起吃一頓團團圓圓的年夜飯。
除夕當天,家家戶戶忙著做年夜飯,每家屋子裡叮叮咚咚,屋頂上炊煙裊裊,空氣中彌漫著濃濃的年味,村莊一下子變得沸騰起來。
祖母總會在我家門前院子的空地上,支一口大鍋,炸丸子。祖母是炸丸子高手,只見她拿出預先搗好的糯米粉,倒入適量的沸水和白糖,揉搓成稠粉團,撒下事先炒香並搗碎的花生碎,再把糯米粉團搓成一個個小圓球狀待炸。起油鍋,下進油鍋裡的糯米團子,就像一只只胖鴨子撲通撲通地跳下了河,樣子很是可愛。油鍋裡發出???的聲音,炸丸子的香味飄得滿屋滿院都是。祖母嫻熟地用筷子翻動著糯米丸子,待丸子呈金黃色便撈出,放進竹簸箕裡。饞嘴的我早已急不可耐,抓起一個炸丸子就往嘴裡塞,燙得眼淚直流。
祖母炸丸子的當兒,父親開始做他最拿手的年糕。先將家鄉廣東特產的片糖用清水煮成糖漿,把糯米粉、黏米粉混合均勻,倒入沸水中攪成熟漿;在熟漿中逐步加進糖漿攪拌均勻後放在大蒸籠中,用猛火蒸4小時左右,倒在案板上,用木棒槌搓至勻滑;然後放在有竹葉墊底的鐵圓圈內,在糕面掃油粘上紅棗,翻蒸約20分鍾,年糕就做成了。母親宰雞殺魚洗菜炒菜,伴著那溫暖的炊煙,一直忙碌在灶臺前。
既是年夜飯,菜式當然要比平時豐富許多,而且每一道菜都有特別的涵義。紅燒鯽魚,寓意『年年有餘』;八寶飯,寓意『甜甜蜜蜜』;炸丸子,寓意『團團圓圓』;炒年糕,寓意『年年高』;還有白切全雞,寓意『全家福』……最重要的是,這些菜餚都是全家人一起動手完成的,每個人都將對家庭成員滿滿的愛意、對來年幸福的期許融入到自己制作的菜餚中。
年夜飯是一年中最隆重的一頓,那豐富美味的飯菜,洋溢著親情、溫暖,慰藉著遠離家鄉的游子身心。即使與家鄉相隔遙遠,我們也終將被那一桌香噴噴的年夜飯召喚回家,不管路途有多遙遠……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阿城區打造金源文化主題公園2021/09/06
- 網友爆料oner組合岳岳騙p:希望大家追正經明星2021/09/02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