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新春走基層·家鄉新見聞】 沙北頭村振興三步走
2018-02-12 15:48:15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新春走基層·家鄉新見聞】

  光明日報記者 劉艷傑

  沙北頭村位於山東青島平度市仁兆鎮,這個只有130戶的小村莊是聞名全國的『蔬菜大戶』。2017年,沙北頭村蔬菜專業合作社的銷售額達到了8200多萬元,僅洋蔥一項,就賣了12500噸,帶動農民增收2300多萬元。

  66歲的沙北頭村黨支部書記王桂欣說,回首沙北頭村十幾年的振興之路,每一步都算得上與時俱進。

  成立蔬菜專業合作社

  沙北頭村家家戶戶都以種菜為生,『早些年種菜,村民們都是靠天吃飯、分散經營,辛辛苦苦一年下來,收入只有幾千元,窮得娶不起媳婦。』王桂欣對記者說,轉變首先是從對國家政策的琢磨開始的。

  2007年7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開始實施,王桂欣說,經過仔細研究,他認為國家接下來肯定會鼓勵農民搞新型合作社,2007年8月,『青島沙北頭蔬菜專業合作社』的牌子就立了起來。

  『合作社成立之初,村民們毫無熱情,挨家挨戶做工作也沒啥效果。』平度市仁兆鎮宣傳統戰委員鍾傑回憶。於是,王桂欣找到了村裡的幾位老黨員,勸說黨員先與村裡簽訂入股、合作協議,給村民做榜樣。在『黨員示范田』的示范作用下,之前持觀望態度的其他村民開始動心,專業合作社的經營模式逐步深入人心。

  沙北頭村的洋蔥訂單主要來自韓國、日本等地,但青島當地的洋蔥收獲季主要在6月,其他時間供不上貨,咋辦?王桂欣又創新建立了『買中國、賣世界』的合作社模式,在雲南、四川、河南、甘肅等地建立了六大洋蔥種植基地,保證一年四季都有穩定供貨源,洋蔥出口到了十幾個國家和地區,實現出口創匯1.5億元。

  成立農民創業園

  大田種植一年產一季,若是有啥項目能夠一年產兩季,產值不就成倍地往上翻?

  蔬菜專業合作社成功以後,王桂欣沒有安於現狀,他開始考慮『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問題。2016年,王桂欣帶領村民成立了沙北頭農民創業園,這次,他們瞄准了一個新的創業項目——盆景葡萄。

  2月6日,青島的氣溫已降至零下十多攝氏度,走進沙北頭村的盆景葡萄大棚,裡面溫暖如春。大棚一側,是一排排兩米多高的大盆景葡萄,虯枝盤旋,還沒有發芽;而在大棚的另一側,是上千盆的小盆景葡萄,一片片嫩葉綠意盎然。

  『經過嚴格控制溫度、濕度、光照等條件,培育出的葡萄可以根據不同時節上市,既能觀賞也能品嘗。』沙北頭蔬菜專業合作社技術員竇澤英介紹,『這700多盆大盆景早就預訂出去了,售價從八百多元到幾千元不等,今年5月交貨,客戶主要來自北上廣等一線城市。』

  『種一畝蔬菜一年能有3萬元的收入,而盆景葡萄的引入,直接將土地收益增長到了每畝30萬元,這就是高端農業的魅力。』王桂欣說,沙北頭農民創業園現在已經擁有千畝示范種植基地和盆景葡萄工廠化生產基地。目前,園區已入駐11家創業實體,安排就業崗位106個,全年出口創匯3000萬美元。

  成立『莊戶學院』

  『我自己是農民出身,我了解農民在想些什麼。』王桂欣說,要想真正讓農民發家致富,首先要改變他們落後的傳統思想,其次是增強農民創業創新的本領。2016年,在原來『農家學堂』的基礎上,沙北頭村『莊戶學院』成立了。

  除了定期請外來的專家教授講課,『莊戶學院』還從種植大戶、蔬菜購銷大戶等能人裡選拔出本土老師。66歲的王財瑞就被推選為『洋蔥師傅』,他一畝地能種出22000斤洋蔥。『按照「洋蔥師傅」的種法,一畝地能多產5000多斤,俺們就得跟著學!』村民王留濤說,這個冬天,除了學習洋蔥種植,他還在學習葡萄栽培,准備發展盆景葡萄。

  不光學技術,『莊戶學院』還是思想傳播的陣地。黨的十九大召開以後,『莊戶學院』把黨課直接搬進了葡萄大棚裡,通過理論宣講,培養新時代農民。『土地到期後再延包三十年的政策讓村民們吃了定心丸,從去年11月開始下手乾,全村又新建了5個葡萄盆景大棚,還預留了4個大棚的土地准備今年開春建。』王桂欣說,截至目前,『莊戶學院』已培訓農民2000多人次,頒發新型職業農民資格證書500多個,同時幫助全鎮50多個貧困家庭實現脫貧致富。

  《光明日報》( 2018年02月12日01版)

責任編輯:王傲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