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時評  >  新聞
搜 索
【家國網聚·網絡旺年】訪貧問苦和精准扶貧就要這樣做
2018-02-11 17:08:55 來源:荔枝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習近平總書記每年都會在春節期間去基層考察。從2013年到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連續5年都在春節之際深入貧困鄉村,看望困難群眾,詢問年貨供應,關心群眾的收入情況,與基層乾部群眾討論精准扶貧。

  (2016年2月2日,習近平在井岡山市茅坪鄉神山村給鄉親們拜年)

  困難群眾是總書記的最大牽掛。每逢新春佳節,人民群眾特別是困難群眾生活得怎麼樣,有沒有什麼實際困難,『吃得怎麼樣、住得怎麼樣,能不能過好新年、過好春節』是總書記牽掛的頭等大事。十八大以來的5年裡,習近平總書記連續五年『訪貧問苦』。從革命老區到民族地區,從黃土高原到偏遠邊陲,處處留下了總書記的足跡。每到一個地方調研,總書記都要走進困難群眾的家中,與他們圍坐話家常,尋訪他們的困苦,感知他們的冷暖,化解他們的懮難。

  (2017年1月24日,習近平在張北縣小二臺鎮德勝村看望慰問村民,向鄉親們拜年)

  一枝一葉總關情。走訪慰問、訪貧問苦,老百姓歡迎的是乾部務實前行、踏實做事、誠實相待。總書記心系困難群眾,幫助貧苦地區真脫貧,為廣大乾部樹立了良好榜樣。

  早在上世紀90年代,習近平任福建寧德地委書記時,寧德是當時中國18個連片貧困地區之一。為了『察民疾苦』、看真貧,他跑遍這裡的所有鄉村,經常一連數日坐著吉普車在崎嶇的山路上顛簸,常常顛得連腰都直不起來,有時腰疼得一時下不了車。在不通公路的偏遠山區,他就踩著泥濘濕滑的危險山路步行進去。經過深入調研和思考,總書記提出擺脫貧困首先要擺脫『意識貧困』『思路貧困』的思想,強調『弱鳥先飛』意識,提倡『滴水穿石』精神,推動改造了寧德幾千村民世代居住的茅草房,終使祖祖輩輩漂泊海上的船民可以下海打漁、上岸居住。

  全面小康社會,一個都不能少;共同富裕的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讓困難群眾早日脫貧就是增強人民群眾改革發展成果的『獲得感』,各級黨組織和黨員乾部要將群眾的所思、所想、所盼化作開展扶貧工作的『澎湃動力』,就必須像總書記那樣,深入到群眾當中,走進貧困群眾的田間地頭,走到貧困群眾的灶臺炕頭,拉家常、問冷暖,聽民聲、解民意。看看貧困群眾缺什麼、需要什麼,聽聽貧困群眾說什麼、想些什麼,纔能抓住扶貧『要害』,做到精准發力。

  總書記牽掛人民,人民擁戴著他。人民對這位『夙夜在公』、為人民『跑事的』『大勤務員』敬重有加。2016年新春前夕,在魯甸,深受感動的災區群眾連夜自發創作了一首詩送他:『大寒節令送大愛,龍頭喜降豐年雪,千戶萬戶曈曈日,十萬烏蒙盡開顏。』2017年,在井岡山,老鄉端上熱氣騰騰的米果請總書記品嘗,女主人說,總書記給全國人民當家當得好,老百姓感到很幸福,一位小朋友把自己手寫的『福』字送給他……總書記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印證:人民群眾在黨員乾部心中有多重,黨員乾部就在人民群眾心中有多重。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既是硬任務,也是審視各級黨員乾部群眾觀的『試金石』。腳下沾滿泥土,心中積淀真情。只有各級黨組織和黨員乾部真正把心沈下,時刻把總書記最牽掛的記在心頭,多去看望總書記『最牽掛的人』,為他們的工作生活出出主意、想想辦法,纔能讓他們過上溫暖祥和的春節,鼓起早日脫貧的風帆。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春節慰問,腳步邁向哪裡,檢驗著黨員乾部『為了誰』的黨性理念。只有以造福人民為最大政績,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通過做細致的『減法』來解決困難群眾面臨的一個個具體問題,纔能給全面小康做好『加法』,一步一個腳印地實現『共同富裕』。

  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新時代的第一個新春將至,總書記『最牽掛的人』生活有沒有改善,扶貧工作的難題有沒有解決,關系到能否答好決勝全面小康這份『時代答卷』。

  願各級領導乾部沿著『第一扶貧乾部』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在震耳欲聾的爆竹聲中和絢爛的煙花裡,走向『燈火闌珊處』的困難群眾家裡,給他們送去脫貧方案和致富信心,答好打贏脫貧攻堅戰『春節戰役』的答卷。

  特約評論員/樂兵

責任編輯:孫嵐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