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中國『地震衛星』距離預報地震有多遠
2018-02-08 09:14:33 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自從中國首顆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2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後,很多人都歡慶『有望從太空提前預報地震』。但相關專家提醒說,現在就開始討論地震預測預報還為時過早,但中國和世界科學界在該領域的不斷積累,有望在未來攻克這個難題。

  據國防科工局系統工程司副司長趙堅介紹,目前利用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尚不能直接預測預報地震。『張衡一號』主要用於地震孕育機理研究,為未來建立地震監測體系進行前期技術儲備。這顆衛星每5天實現對地球上同一地點的重訪,觀測區域可覆蓋地球南北緯65度內,重點觀測區域覆蓋我國陸地全境、陸地周邊約1000公裡區域以及全球兩個主要地震帶。

  從遠離地球的太空如何監測地殼運動引起的地震呢?『張衡一號』衛星工程首席科學家、中國地震局地殼應力研究所總工申旭輝說,地震前,岩石在地應力作用下的摩擦產生電磁輻射、切割磁力線會導致地球磁場扭曲。已有大量統計結果證明,空間電磁擾動與地震發生具有明顯相關性。因此,國外利用衛星進行地震前空間電磁異常現象的研究已有多年,俄法美等國曾發射過同類衛星。

  但從另一方面講,空間電磁變化和地震發生並不是一一對應關系。尤其是根據實際觀測和理論推算,6級以下的地震在大氣電離層產生的信號很微弱,而太陽風和宇宙射線對電離層的影響遠超地震,因此監測難度很大。同時從國家整體防災減災的角度來說,6級以下地震產生的破壞相對較小,因此『張衡一號』將主要監測目標瞄准6級以上地震。它將重點監測中國全境,開展全球7級以上、中國6級以上地震電磁信息分析研究。

  即便如此,要達到這個目標也並不容易。據了解,『張衡一號』裝載高精度磁強計、感應式磁力儀、電場探測儀、等離子體分析儀和高能粒子探測儀等8類科學探測有效載荷,可實現在低地球軌道對空間電磁場、電離層等離子體、高能粒子的監測。『張衡一號』的成功發射,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擁有高精度地球物理場探測衛星的少數國家之一。

  預測地震為什麼那麼難?申旭輝表示,當前擺在地震科學家面前的有『三座大山』。第一座『大山』是我國地震數據積累太少,不足以幫助科學家形成完整的科學體系和方法體系。第二座『大山』是地震科學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受到很多制約,地震發生在地下,科學家們很難去地下看到底是怎麼回事,而地面的探測站點畢竟分散,很難把全球的地球物理場搞清楚。第三座『大山』則是地震研究的基本理論本身起源於早期的牛頓物理學,而如今物理學發展很快,基礎理論學科相互交叉滲透,地震研究迫切需要吸收其他相關學科的理論。

  『跨越這三座大山,就要上天入地。如今衛星上天,幫助監測和積累數據,是一種探索和嘗試,但對於地震研究而言,指望一兩顆衛星遠遠不夠。』申旭輝透露,『張衡一號』是我國地球物理場探測衛星計劃的首發星,未來將以該衛星為基礎,繼續推進綜合空間信息應用研究,加快推進張衡一號02衛星研制研發進程和後續地球物理場探測衛星規劃論證,全面提高我國全球地球物理場信息獲取能力。

  除了『張衡一號』,這次發射任務還搭載了數顆微小衛星,其中包括中國首顆私人衛星『風馬牛一號』。據稱,它僅相當於一個鞋盒大小,重量不到4公斤。這顆衛星搭載了4K全景攝像頭,可以呈現360度太空高清照片,衛星入軌後每天將過境中國3次,向地球實時傳輸音頻和圖片。隨著太空技術日益成熟,研制與發射微型衛星的門檻也在不斷降低。

責任編輯:王傲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