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黑幕揭開39人因圍標落網 管理後臺成利益輸送平臺
2018-02-06 17:33:18 來源:檢察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幕揭開39人因圍標落網

  圍標,也稱串通投標,是招投標領域常見的一種企圖非法獲取中標的手段和行為,損害的是項目業主或是其他投標人利益。

  在兩個月的專項行動中,四川省綿陽市檢察機關共立案查辦招投標領域職務犯罪案件37件39人,涉案金額高達9000萬餘元。

  2017年12月至2018年1月,四川省財政廳先後發布《防范和懲處政府采購中不正當競爭行為的通知》《四川省政府采購代理機構信用評價辦法》《四川省政府采購評審專家管理實施辦法》,著力打造公開、公平、公正、誠信的政府采購市場環境。這意味著,今後為獲得政府采購訂單,低於成本報價或乾脆報價為零等不正當競爭行為,將被該省嚴厲懲處。

  記者了解到,這些機制的出臺與四川省綿陽市檢察機關在2017年5月啟動的一次為期兩個月的查辦招投標領域職務犯罪專項行動密不可分。

  『標王』出沒

  匿名舉報信揭開圍標黑幕

  2017年5月的一天,綿陽市檢察院收到一封匿名舉報信。舉報人在信中陳述了自己參加某政府投資項目的招投標卻莫名其妙失敗的經歷,並且點明綿陽市的地下招投標市場隱藏黑幕。

  舉報人稱,2009年綿陽市電子評標系統啟用後,一些專司圍標的機構便應運而生。這些專業圍標機構要麼受人委托圍標工程,要麼自行圍標,通過一人控制多家企業的方式圍標,采用控制偏差率的方式形成一個較為確定的中標價格區間,大幅增加中標概率。中標後再按照工程標的額2%至4%的價格將工程倒賣給下家具體施工,以謀取暴利。

  據舉報人透露,近年來,綿陽建築市場凡是金額較大的政府工程,背後總是少不了圍標團伙的身影。一項工程表面上看有幾十家甚至上百家企業參與投標,但實際參與競爭的只是背後幾個人,負責操盤的就是盤踞在綿陽招標市場中的幾大『標王』。

  舉報信立即引起綿陽市檢察院的關注。經認真研究,該院於2017年5月16日成立了以綿陽市檢察院反貪局為辦案主體、7個基層檢察院共同參與的『5·16』專案組,對舉報信提及的政府投資項目工程所涉及的業主、專業投標機構、公共資源交易中心、評標專家、承建方等進行了全面篩查。

  由於絕大多數犯罪嫌疑人都是被司法機關多次調查或者打擊過的人,有的人甚至在被檢察機關通知到案前已多方諮詢律師或者其他人員,這給調查審訊工作造成了極大障礙。

  為盡快取得突破,專案組隨即請來『高手』助力——讓數據恢復專家上陣,充分利用電子證據解圍。犯罪嫌疑人到案後,第一時間就對其手機信息進行恢復,並在涉案電腦中逐一搜尋與案件相關的信息。

  事實證明此舉效果顯著。據辦案人員事後介紹,涉案的31名犯罪嫌疑人中,有13人的審訊都借助了電子證據進行突破和擴展;涉案的60餘名證人全部取得突破,其中電子證據也是起到了很大作用,在某些案件中甚至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隨著調查的深入,『標王』何某浮出水面。何某到案後供述了自己組織參與的多起圍標串標活動:僅在2013年至2016年的綿陽市境內,他就組織參與了100餘次圍標串標活動,僅其記憶較為准確的40餘項工程,所涉及的工程總金額就高達10多個億,個人獲利3500萬餘元。

  辦案人員發現,像何某這樣的『標王』只是圍標行為的主要受益者之一,他們身後還隱藏著多個利益團體,其中就包括負責組織招投標工作的國家公職人員。

  『家賊』難防

  管理後臺竟成利益輸送平臺

  2009年,綿陽市啟動了電子評標系統,主要目的是盡量避免人為因素對評標結果的乾擾和影響,確保招投標的公正透明。然而,在實際的運行中,一些相關部門工作人員卻為了私利甘當『內鬼』,利用技術和崗位優勢,人為踐踏評標規則,使電子評標完全淪為個別人謀取非法利益的平臺。

  經調查發現,2014年至2017年,綿陽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信息科原副科長胡某同該科原科員左某、北京某信息技術公司駐交易中心軟件維護原工程師王某,以每次5萬元至10萬元不等的收費標准,多次違規為投標掮客、建築工程老板及其他投標人提供參與投標企業的數量和名單。

  同時,為確保特定投標人中標,胡某等人多次非法登錄評標服務器,修改特定投標人的投標數據,甚至采取刪除排名靠前的其他投標企業業績文件等方式使這些企業被自動廢標,最終達到特定投標人中標的目的。

  待評標結束後,按照標的金額,胡某等人收取80萬元到180萬元不等的『好處費』。僅兩年多時間,胡某和王某各獲利300餘萬元,左某獲利20餘萬元。

  除此之外,檢察機關還發現,一些有資質、本該靠技術和實力生存的建築施工企業竟也甘當圍標掮客的幫凶。

  作為招投標市場的合法參與主體,這些有資質的企業本應主動參與投標,在公平的環境下競爭,但它們卻既不願踏實做事,也不願承擔風險,而是脫實向虛,將企業資質大肆出售給投標掮客或專業圍標機構,從中收取10萬元至15萬元不等的資質使用費。一旦中標,他們再與實際施工單位簽訂內部承包協議,收取相應的管理費。這些企業的行為不僅嚴重擾亂了市場秩序,還造成本地稅收的大量流失,嚴重降低了建築行業對本地經濟的帶動效應。

  『掮客』串聯

  評標委員也被拖下水

  如果說紙質標時代是以建築企業為需求方、評標委員為核心環節的地下招投標1.0版本的話,那麼電子標時代則進化為地下招投標2.0版本——其核心環節不再是評標委員,而是專業的投標掮客和專家掮客。

  檢察機關在查辦案件時發現,每當政府投資項目工程進入准備招投標的環節時,一些投標掮客便會找到有施工意向的企業或老板,承諾幫助他們操作中標。談好條件後,投標掮客們會首先在市場上以5萬元至15萬元不等的價格大量收購符合投標條件的企業資質,然後與圍標機構合作,讓圍標機構同時做出多份不同投標金額的標書進行圍標。

  為確保在圍標過程中不被廢標或者流標,投標掮客們還會以每標50萬元至200萬元不等的價格,通過『專家掮客』收買評標委員,與評標委員事先商談好價格,並提供需要關照的投標企業名單。圍標成功後,投標掮客則按中標價2%至4%不等的比例向實際施工企業或老板收取巨額『好處費』。

  投標掮客聶某在政府投資的綿陽市一環路北段東沿線項目的招投標過程中,收取實際投標人150萬元,用於收購企業資質、通過專家掮客張某收買評標委員王某等4人,使特定企業最終順利中標。後因實際投標人被抓,聶某未實際得到巨額『好處費』。但聶某已在2015年和2016年兩年間,通過操縱賣標、圍標,非法獲利2000萬餘元。

  除此之外,也有部分投標掮客為節約投標成本,謀取更多非法利益,采取『點殺』方式象征性地收買一兩家企業資質參與投標,通過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工作人員修改投標數據的方式確保中標。

  同時,一些評標委員則因不滿足於收取微薄的評標費,主動或被動地與專家掮客相互勾結,利用廢標、流標等權力,幫助特定企業排除競爭對手順利中標,事後收取1萬元至20萬元不等的『好處費』。檢察機關在專項行動中共對涉案金額在20萬元以上的6名評標委員進行了立案。僅評標委員曾某(原中水五局退休工程師)就在評標過程中多次收受專家掮客『好處費』,金額共計40餘萬元,在評標過程中為特定企業謀取利益。

  2017年12月底,綿陽市檢察院依法將上述犯罪嫌疑人向法院提起公訴。

  依法震懾

  淨化招投標市場環境顯成效

  在兩個月的專項行動中,綿陽市檢察機關共立案查辦招投標領域職務犯罪案件37件39人,案件涉及的項目均為國家投資的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工程,金額超過30億元,涉案金額高達9000萬餘元。系列案件的查辦,在全省引起震動,有力震懾了不法分子,淨化了招投標市場環境,收到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

  2017年6月20日,綿陽市住建局副局長袁文、綿陽市建築施工企業協會會長左伊等人將『執法如山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駕護航心系綿陽建築企業』的錦旗贈送到綿陽市檢察院,感謝檢察機關充分發揮檢察職能,整頓招投標領域秩序,維護建築企業切身利益,為打造市場公平競爭環境所作出的貢獻。

  四川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劉道平在省檢察院檢察工作簡報上作出批示:『招投標領域多年存在的腐敗問題致使招投標的制度設計名存實亡。由於利害關系許多人不願深度觸及它,但綿陽市檢察院為伸張正義,敢於碰硬,敢於下深水捉魚龍誠為可貴!希望全檢系統向他們學習。』(王麗樊亞)

責任編輯:孫嵐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