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財經要聞  >  經濟民生
搜 索
董希淼:三方面發力助推去杠杆
2018-02-01 14:59:02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作者:董希淼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高杠杆是宏觀金融脆弱性的總根源,在實體部門體現為過度負債,在金融領域體現為信用過快擴張。銀行業一方面要加大亂象整治工作,降低自身杠杆水平,另一方面要采取措施助推宏觀杠杆率下降。

  銀行業與實體經濟相互影響,兩者高杠杆率聯系密切,風險相互傳導和強化,甚至交叉感染。過高的杠杆率可能引發市場泡沫破裂,帶來大規模的信用違約風險,觸發『明斯基時刻』,甚至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

  經過2017年綜合治理,銀行業自身杠杆率持續降低,有100多家銀行主動『縮表』,同時實體經濟部門去杠杆工作也取得成效。但是,國有企業負債率仍然偏高,居民部門加杠杆速度過快,政府部門隱性債務大量存在。銀行業應充分發揮中流砥柱作用,提昇服務效能,抑制擴張衝動,從三個層面助推去杠杆工作。

  首先,提高金融結構適應性。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增長,銀行業供給結構應隨之調整和優化。一是產業投向結構,結合綠色經濟導向、新舊動能轉換作出相應調整,已投放到『兩高一剩』等領域的資金需盡快調整並退出。二是客戶分布結構,應將更多金融資源配置於符合政策導向、發展勢頭良好的客戶,置換出經營效率低下、缺乏盈利能力的大中型國企,並主動配合地方政府整頓隱性債務。三是產品要素結構,加大產品創新,使利率、期限、額度等要素更符合市場實際需求,不斷優化現有結構。

  其次,增強金融供給精准度。一是提昇金融資源供給的有效性,避免向『僵屍企業』新增資金支持,通過多種方式加快處置不良資產,推動企業降杠杆。不違規為固定資產投資項目提供資本金,或向不符合條件的固定資產投資項目提供融資,更不接受空殼公司貸款、重復抵質押。二是提昇金融資源供給的適度性,避免因過分強調支持實體經濟,放大信貸投入,不顧企業實際情況盲目增大供給;也應避免因過分強調『破』『立』『降』,片面采取『抽貸』『斷貸』等過激手段,造成『處置風險的風險』。

  再次,提昇金融服務覆蓋面。一是提昇金融服務的廣度。銀行需充分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手段,增強金融服務可觸達的企業、人群范圍,特別是小微企業、『三農』客戶,增強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二是提昇金融服務的深度。應充分發揮間接融資與直接融資的有機聯系,推進投貸聯動,通過銀行業資金的介入,引導金融資本更多投向經濟結構調整的重點區域、重點產業和重點客戶,優化整體市場的融資結構,降低宏觀杠杆率。

責任編輯:楊雪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