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北大生與父母決裂誰造就了『殘廢的皇族』
身為父母,不能罔顧孩子的差異,以某種一廂情願的期望來塑造子女。
在父母和外人眼裡,王猛(化名)符合所有『別人家孩子』的特征:從小成績數一數二,地級市高考理科狀元,被北大生物專業錄取,本科畢業後又前往美國排名前50的大學讀研……然而,光環背後卻是王猛和父母的決裂:12年前,他不再回家過春節;6年前,他『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聯系方式。他將自己與家庭決裂的根源歸結為父母從小對自己的『過度關愛』。(紅星新聞1月28日)
『留美北大生』『高考狀元』『12年春節不歸』『拉黑父母6年』……當這些關鍵詞組合在一起時,這則消息頓時呈刷屏之勢。父母受過良好教育,子女生活無懮、成績優異,這樣的家庭似乎沒有任何缺憾,可是,兩代人之間的家庭關系為何偏偏脫離了軌道呢?雖然,父母與孩子決裂屬於極端個例,但從類似的報道時可見諸媒體來看,80後、90後長大成人以後與父輩之間的關系,存在不容忽視的危機。
王猛之所以和父母決裂,如果從一般的路徑分析,可以從父母、他本人以及應試教育幾方面入手尋找原因。或許,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應試教育該擔負主要責任。
應試教育的弊病盡人皆知,上小學後還不會剝雞蛋,『內向,敏感,不善交際』的王猛,確實堪稱典型的應試教育符號。然而,真的是應試教育塑造了王猛的一切麼?究竟是教育造成了王猛的內向和敏感,還是王猛的個性特征沒能得到其成長環境的包容與認可?如果沒有父母的推波助瀾,情況絕不至於僵化到這般地步。
作為大院子弟的王猛,從上小學到高中畢業,所有的生活圈子幾乎都在院子裡,『包括朋友,都是他們(父母)認識、了解或者聽過的,跳出學校的幾乎沒有』。從小到大幾乎所有的衣服,都是按照父母的意願和審美來置辦的……如此大包大攬,禍兮?福兮?
『如果教育的目的是控制孩子,那我父母真地是出類拔萃的模范!他們所有的付出只是為了控制。』王猛的話雖然失之偏激,但父母的『關愛』成了傷害,卻是不爭的事實。正所謂物極必反,過度保護也會將事情引向另一個極端。如果父母師長對孩子關愛備至,那就極易造就外表極其光鮮、內心非常脆弱的『茶杯』式孩子。哈佛大學心理學家丹·肯德隆將這種具有極強優越感而又時常焦慮的孩子,形象地稱為『殘廢的皇族』。
這並非只是戲謔之詞。很多存在嚴重心理問題的孩子,探究其成長經歷,往往會發現他們擁有一個外人看來極其『完美』的童年。殊不知,正是父母的過度『體貼』,使孩子成了溫室裡的花朵。一旦生活不順心、陷入逆境,往往不知怎樣應對,當然極易失控甚至崩潰。
雖然說,父母熱衷於控制子女,但他們並沒有真正站在孩子的立場思考問題,不敢、不願在第三方面前作孩子情感的支橕,讓子女成了『情感的孤兒』。從王猛的陳述看,父輩的社會交往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他獨立進入社會以後的人際交往。受『大院文化』影響,父輩習慣於處處躲讓矛盾,甚至在孩子受到不公正待遇時忍氣吞聲,然而,王猛顯然不屬於那個『大院』的時代。
或許,有人會以現實來為中國式父母辯解。確實,在分數和考試面前,誰都不能免俗,但這並不意味著就完全沒有選擇餘地。身為父母,不能罔顧孩子的差異,以某種一廂情願的期望來塑造子女。以愛孩子的名義,違背子女的天性,破壞他們的健康成長。
教育是因人而異的,不同的孩子需要不同的養育方式。無論家長怎樣不遺餘力地為孩子提供完美童年,子女早晚都要面對『不完美』的社會。哲人有雲:所謂文明,就是學會適應不夠完美。為了讓孩子順利適應『不完美』的現實社會,家長首先要學會做一個『不完美』的父母,不再事事為子女作決定,但在關鍵時刻不惜一切地保護孩子。如此,纔能克服自己的『家長欲』,保持孩子的『野性』。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呼蘭區: 加大學前教育投入 破解『入園難』2021/09/07
- 網友爆料oner組合岳岳騙p:希望大家追正經明星2021/09/02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