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陝西延安推進產業扶貧紀實:果業強 果鄉美 果農富
2018-01-29 10:50:55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張哲浩 唐芊爾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科技引領帶動產業昇級

  苹果對延安人來說,並不是什麼新產業。早在1947年,洛川農民李新安就將第一批苹果苗栽種到了延安的黃土地上。自那時起,延安種植苹果的歷史至今已有71年。

  但是,如何有效防治病蟲災害,優化苹果種植技術,提高成果質量與產量?這是一直困擾廣大果農的問題。

  在黃陵縣上官村農業示范園內,隆坊鎮黨委書記張海寧向記者介紹了園區內的標准化配套設施:『園區裡安裝了果園水肥一體化設施,可以有效提高勞動效率,降低人工成本。』他指著果樹上方的防護網說:『這是防雹網,能有效防止冰雹災害,降低雹災損失。』

  在推動苹果產業改造昇級的過程中,延安市引導整合涉農資金向苹果產業傾斜,近年來,延安市與各縣每年投入苹果產業的資金在3億元以上,建成國家級標准園11個、省級標准果園137個,市級標准化示范區50萬畝、示范園226個;同時,積極開展『千名科技人員服務低收入村』、『111』百萬果農素質提昇培訓工程等培訓,切實做到『扶貧扶智』,使廣大農民掌握果園管理新技術,受益人次超過40萬。

  『以前種苹果都是自己瞎搗鼓,現在好了,鎮上會定期請專家來給我們免費培訓,手把手教技術,幫助很大。苹果質量和數量提高了,收入自然也跟著上來了。』正在園內更換防雹網的果農對記者說。

  苹果產業後整理促群眾增收

  為了進一步打好脫貧攻堅戰、加快百姓脫貧致富的步伐,2017年,延安市委、市政府發布了《關於加快苹果產業後整理的通知》,提出『全力抓好苹果產業後整理工作,讓群眾在全產業鏈上增收』的工作目標。

  在陝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書記徐新榮看來,苹果後整理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著眼於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進苹果產業轉型昇級、創新發展,讓農民分享苹果全產業鏈的利益,推動延安由苹果大市向苹果強市跨越。

  走進延安洛川美域高公司,成百上千個苹果正依次經過一條自動化光電分選線,經過分揀、清洗、包裝等環節,最終成為寄送到千家萬戶的苹果禮盒。工作人員介紹,這條選果線一小時就能分揀12噸苹果,是一個熟練工人每天分揀量的幾十倍,並且還能自動識別苹果的成色、大小、糖分,甚至能檢測出是否存在霉心病,高效地滿足了不同客戶群的需求。

  除了苹果鮮果的銷售,延安市還大力開發苹果汁、苹果脆片等衍生品,努力提高苹果制品的附加值。目前,延安市建成關聯加工企業45家,年消耗鮮果30萬噸。『延安苹果本身品質好,後期稍加整理,效益就能大幅提昇。』路樹國說。

  苹果產業的興盛還帶動了關聯產業的發展:2017年,延安市生產果袋52.3億只、果網25.6億只、周轉箱2148萬個、紙箱1100萬個、反光膜1000萬米,有機肥15.7萬噸;建成果業營銷企業270多家,其中市級以上企業51家;打造了30個采摘、休閑、觀光為一體的果游觀光園區,2017年接待游客133.3萬人,實現綜合收入19586.6萬元……

  新時代,延安的『小苹果』正成為名副其實的『金苹果』,延安的苹果產業將為延安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堅實的產業保障。

  《光明日報》( 2018年01月29日01版)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楊雪
【專題】領航新征程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