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靜置系游戲』《旅行青蛙》的流行,讓90後徹底和『佛系青年』進一步綁牢。大家認為:那些看淡一切、得過且過、不大走心的青年屬於『佛系』。即便『雲養寵物』,還得是『不作為』飼養。不少人總結,『佛系』就是『懶系』『喪文化』等消極人生觀的代名詞。一提起『佛系90後』,大家眼前立馬浮現一張目光淡漠、冷若冰霜的面孔。
『佛系90後』真的是消極一代,喪失對生活的熱情和熱血了嗎?哈佛心理學專家劉軒對此持截然反對的態度。他認為,恰恰相反,在『佛系90後』看似冷酷、無所謂的外表下面,藏著一顆無比炙熱、活躍的心。
作為哈佛大學學士、哈佛教育學院心理學碩士、博士候選人,劉軒一直致力於研究積極心理學。在其新書《幸福的最小行動》中,劉軒結合積極心理學的理論與自身的實踐經驗,探討我們如何能通過一個個切實可行的小行動,在忙碌快速的現代生活中,積極對抗負面情緒,例如提昇社交能力、克服拖延癥等。
有人認為『佛系青年』代表了一種消極人格,和積極人格相對立。但劉軒覺得,相較於談論『積極人格vs消極人格』,他更傾向於使用心理學裡的『心態(mindset)』來分析。劉軒說,心態分成長性心態和固定式心態,固定式心態的人礙於面子,不願改變;而成長性心態的人,知道人生碰到阻礙與失敗是必然的,『雖然糗,雖然痛,但這是成長的機會』。
『佛系』面孔和90後的成長背景相關
『現在的年輕人,我認為他們更有需求擺一張「撲克臉(Poker Face)」。現在他們要處理的信息是之前的數倍,人生選擇也是以前的數十倍,當資源、選擇變多的時候人也容易麻木。不知道自己該乾嘛,但又隨時都要透過自拍和其他分享方式來告訴身邊的朋友「嗨!我很知道自己在乾嘛」。這時你難道不能放一個「撲克臉」嗎?』
劉軒認為,當下90後群體面臨信息或選項的空前『爆炸』,不知所措,而又很需要即時分享。他們會感覺『笑臉』有點失真,那麼『酷酷』或『佛系』的氣質或許更貼近。
『他們看起來好像是漫不經心,但是I don」t believe it(我不相信)!我們每一個年輕人都在追求,都希望可以找到那個真正點燃我們熱情的東西。』劉軒相信,『佛系90後』外表看似消極,但內心實則『蠢蠢欲動』,熱情暗湧。『佛系』可視作一種鍛煉自我能力和自信的另類方法,亦是一種『點燃』熱情的獨特表達方式。
『佛系』心態,心理平衡機制的折射
劉軒以父輩的『潑冷水』現象作類比,有時候明明父母為我們的成績感到驕傲,但為什麼他們當著我們的面,偏偏要講幾句風涼話?『這跟「佛系」一模一樣。人都有一個自然的心理平衡機制,當你對未來沒那麼大把握而突然得到好處的時候,心裡會自動生出負面想法去平衡,以免太得意忘形,要把自己給拉回來。』
劉軒指出,當下90後年輕人『冷酷一點的表情』,可能是對於自己生活還沒有『絕對的控制感和方向感』,任何好事或壞事發生的時候,不完全知道這件事情真正的長期影響是什麼:好事發生,趕緊冒出負面的想法『把它打下去』;壞事發生,他們又想『就這樣子吧——橋下的水』。但劉軒強調,當一個人越來越清晰地擁有人生方向後,便不會害怕把真正的熱情寫在臉上。
『佛系90後』正在『進化中』
『佛系青年』有一大標志是不爭不搶。劉軒覺得,90後群體更重視有意義的精神生活,而他們認為在職場與他人爭斗,是精神層面無意義的消耗。『90後正在「進化中」,一些人開始尋找自己的生活答案。』劉軒發現,很多年輕的精神領袖慢慢冒出來,他們所推崇的生活並不是『與世無爭』,不是『拼死拼活』,而是『努力就好』,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
如何構建理想的精神生活?劉軒表示,他經常建議年輕朋友,不要想太多,要去做,失敗了,去微調纔能有長進。『但是你又一定得想,把「想」放在一個行動的兩邊,像夾心餅乾,行動之前思考我怎麼樣行動?行動完了再去思考,跟我原本的預期是不是一樣,它造成的改變是不是我想要的』。沈傑群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呼蘭區: 加大學前教育投入 破解『入園難』2021/09/07
- 網友爆料oner組合岳岳騙p:希望大家追正經明星2021/09/02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