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馬賽克式成長』一場父母教育焦慮的逃逸
2018-01-26 10:13:09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想象一下,假如你從小記事開始,所有父母不想讓你看見的事情,畫面和聲音都自動被過濾、淨化、打了『馬賽克』。『不識愁滋味』的你,這一生是否會活得更快樂?

  作為高科技『黑童話』的英劇《黑鏡》,最新一季第二集《方舟天使》,展示了一段『馬賽克童年』。有網友點出它的價值:如果你對這個故事產生了共鳴,那它就是最好的故事。

  或許我可以更自信地說,無論程度深淺,你一定產生共鳴。

  《方舟天使》前半程大開腦洞,後半程心驚肉跳。一位保護欲極強的單親母親,因其女兒薩拉3歲時曾因貪玩走丟,於是在薩拉腦部植入智能軟件『方舟天使』。『方舟天使』的存在,像望遠鏡,也像黑板擦:一方面,母親通過平板電腦實時監控薩拉的動態;另一方面,只要薩拉撞見任何少兒不宜的黃色暴力場景,或是可能讓她產生負面情緒的瞬間(惡狗吼叫、外公中風摔倒、母親哭泣),『方舟天使』即刻給她眼前的畫面打馬賽克,同步過濾聲音。

  馬賽克式成長模式,完整貫穿了薩拉的童年,但大千世界豈能容忍任何一個人在真空中長大?好奇心和外界誘惑源源不斷湧進薩拉的生活。盡管後來母親意識到情形不妙,關掉了馬賽克設置,但為時已晚。最終,薩拉的無知和叛逆毀掉了母女情分,她舉起平板電腦砸向母親……

  薩拉的『馬賽克童年』,許多子女回憶也曾遭受『擦除』『過濾』的童年,也有許多年輕父母,驚覺似乎正在犯一樣愚蠢的錯誤。

  你還記得成長的哪些畫面被打過『馬賽克』?

  『馬賽克式成長』,或許是物理意義的屏蔽:童年,你早早被圈定大片活動『禁區』而懵然無知,池塘邊旱冰場鬧市區,因為父母覺得危險,所以對你絕對危險;電視劇閃現黃色暴力畫面,父母慌不擇路地切換頻道,或是捂住你的眼睛;中學生物課本點到生命的誕生,回家父母只用一句『長大了你自然會懂』來搪塞。

  『馬賽克式成長』,更可能是精神層面的過濾。

  少年上學時,你班級裡是不是也有一兩個特立獨行的成熟姑娘?她們過於驚艷的發型讓班主任皺眉,課桌裡藏著無關學業的雜志,吊在單杠上聽音樂,下晚自習跳上男生單車後座……

  『聽說她來自單親家庭,性格反叛。』『她成天和社會上的狐朋狗友混一起吧?』對那個姑娘,你和其他同學感覺並無不妥,但父母提醒你不要和她走太近,會被『教壞』,路會『走歪』,因而他們確保,在你眼睛裡,徹底擦去『那類女孩』的存在。

  飯桌上,父母聊起自己工作的不快。職場的難處,你想問,他們卻不願和你解釋。他們拒絕讓象牙塔裡的你了解人心復雜,以及社會的『陰暗面』,因為『多說無益』『防止你分心』。

  然而,離開學校的你,分分鍾掉進職場,沒人等你慢慢適應,更沒人好心給你補習『世間百態』這門課。我有幾個朋友,直到實習入職纔第一次知道『社會』兩個字怎麼寫,天天質疑人生。他們郁悶,為何父母此前對生活的負面可能性閉口不提,若是早有心理准備,也不至於產生如此巨大的落差感。

  雖說每個年齡都有各自應做的事,沒必要搶讀屬於未來的劇本,但父母刻意掩飾『陰暗面』,或沒理由地擦除他們反感的畫面,真對孩子成長有利嗎?

  童年時,就算給全世界打上馬賽克,孩子長大後也躲不開生活潛藏的風險和暴擊。更可怕的是,當那一刻終於到來,孩子對馬賽克下的真實世界,根本無能為力。

  對於堅持踐行『馬賽克式成長』的父母,『阿諾心理工作室』創始人薛暢認為,父母試圖屏蔽『喜悅』以外的全部負面情緒,本質上是內心焦慮、不安情緒的投射。事實上,沒有其他悲哀、憤怒等多重情緒的襯托,孩子難以體驗到真正的生命快樂。

  『人的快樂不局限於吃喝被滿足。人需要對自己的存在感,對「我活著」這件事有很確定感受時,纔會產生自內而外的幸福感。』薛暢指出,在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自體感,人要能感受到世界的多元豐富,體會到自己和世界的真實連接。

  薛暢說,這是人的自主性發展,不該被家長強行控制,比如孩子學走路時刻意避免他摔倒。摔跤會疼,會感到挫敗、傷心,但此間所有情緒都是成長過程本身,人渴望真實,渴望控制自己,而非受別人主宰。

  成人眼中的危險,是否都該被打上『馬賽克』?薛暢認為,首先,關乎生命健康的邊界,家長該直接和孩子解釋清楚危險的原因,不要諱莫如深;『馬賽克』很大程度不取決於家長,而是孩子,『危險等級孩子自己會評估、權衡』,好奇心重或『粗線條』性格的孩子,邊界范圍可以建立得小一些。

  教育宜提早進行,『打馬賽克』於成長無效。《黑鏡》中薩拉先對性毫無了解,等她知道後,卻在沒安全措施情況下嘗試性關系。薛暢指出,很多父母習慣逃避談論性,可性教育須在孩子青春期前即開展,『要根據發展階段心理特點來普及知識』。

  薛暢強調,親子教育之路一定包含各種小衝突,縱然父母對孩子期待滿滿,但要接受,孩子成長一定帶來挫敗感,願望可能破滅。『這時候家長提醒自己,孩子不是你生命延續,而是獨立個體』。

  『馬賽克式成長』,側面折射出父母教育觀裡的恐懼——他們害怕失望,因而試圖逃避。

  『孩子18歲以前,你為他們的獨立生活做了哪些事情?有沒有培養應對能力?』生活的暴擊無人能躲,保護孩子,不是關進黑盒子,而是幫他們建立面對的方法。

  另外,薛暢覺得《黑鏡》裡薩拉母親的悲劇,並非全然為人格的缺陷,也和家庭結構有關。『單親家庭不是問題,家庭結構本質上取決於每一個成員之間是否有支持,各自是否擁有足夠的社會支持系統,成員親密關系是否穩定』。

責任編輯:孫嵐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