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理上網來·輝煌十九大】高質量發展為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夯實基礎
2018-01-23 16:50:23 來源:央視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2017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一年。根據國家統計局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經濟運行穩中向好、好於預期。GDP總量突破80萬億元,增長率達到6.9%,增速較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發展的根本目的在於增進民生福祉。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經濟增長與民生福祉相得益彰,全年就業形勢持續向好,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加快,生活水平穩步提昇,全體居民共享繁榮,為奮力實現中華民族第一個百年目標打牢堅實基礎。

  經濟增長與充分就業兩大目標同步實現。全年城鎮新增就業崗位再次超過1300萬,登記失業率保持在4%的較低水平,城鎮調查失業率穩步下降到5%以下。城鎮勞動力市場持續繁榮,吸引農村勞動力繼續向城鎮轉移就業。年末農民工總量達到2.87億人,比上年增長1.7%,其中外出農民工1.72億人,增長1.5%,改變了前兩年外出農民工數量接近零增長甚至一度出現負增長的態勢,推動城鎮化率提高到58.5%。

  就業結構繼續優化,年末全國就業人員增加到7.76億人,城鎮就業人員增加到4.25億人,較上年增長2.5%,城鎮就業比重提高到55%。2017年的經濟增長不是『大水漫灌』政策刺激下的短期反彈,也不是無法惠及全體百姓的『無就業復蘇』,是就業更加充分的高質量增長。

  居民收入跑贏經濟增長,經濟發展成果向中低收入群體傾斜。2017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約2.6萬元,扣除價格因素比上年實際增長7.3%,實際增速既超過GDP增速,也比人均GDP增速高出1個百分點。據此測算,未來三年內,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增速只需要達到5%左右,就能實現2020年居民人均收入較2010年翻番目標。

  經濟發展成果繼續向中低收入群體傾斜,尤其是城鎮就業形勢持續向好帶動農村居民轉移就業收入大幅增長,農村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增長到5500元,增速高達9.5%,工資性收入繼續成為農村居民最主要收入來源,佔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提高到40.9%。全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3萬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3%,比城鎮居民收入實際增速高出0.8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農村居民人均獲得的直接到戶扶貧款大幅增長80%,全國貧困人口預計能夠再減少1200多萬人,全面脫貧攻堅戰勝利在望。

  消費需求加快昇級,居民生活質量持續提高。2017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比上年增長7.1%,超過GDP增速,尤其農村居民消費需求加快釋放,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突破萬元,較上年增長8.1%,增速高於城鎮居民2.2個百分點。消費結構進一步優化,恩格爾系數即食品消費支出佔比歷史性地下降到30%以下,標志著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到新的階段。耐用消費品昇級換代步伐加快,尤其農村居民耐用消費品擁有量上昇速度較快,每百戶家用汽車擁有量繼續增長10.9%。消費需求昇級直接推動經濟增長方式變革,2017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8.8%,比資本形成總額高出近27個百分點。

  新經濟新動能持續釋放,為新時代經濟發展和就業繁榮奠定基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深入推進,繼續激發增長潛力,全年全國新登記企業607.4萬戶,比上年增長約10%。產業轉型昇級步伐加快,人工智能迅猛發展,2017年工業機器人產量大幅增長68.1%,全年產量突破12萬臺,約佔全球機器人產量的三分之一,尤其制造業企業在突破勞動力成本約束的同時創造大量新就業崗位。新經濟新動能持續提高勞動生產率,為未來經濟增長、就業擴大和收入提高提供內在動力。

  2017年經濟發展有速度更有質量,為決勝全面小康邁出堅實步伐。2017年,中國經濟交出了亮麗的成績單,但也存在一些有待積極應對的挑戰,例如人口老齡化進程繼續加速;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中位數增速滯後於平均收入增速1.7個百分點;居住、醫療保健和服務類消費價格上漲較快等等。

  2018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應該繼續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延續高質量增長的良好態勢,讓全體人民走向共同富裕。(作者程傑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楊雪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