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用信仰和汗水澆築夢想
2018-01-23 16:50:23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章文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用信仰和汗水澆築夢想

  ——記英雄的中國航天員群體

  『我十分渴望再上一次太空、再當一次先鋒、再打一次勝仗,讓浩瀚太空再一次見證一名航天戰士對黨和人民的絕對忠誠、無限忠誠!』

  2017年10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黨代表通道』上,黨的十九大代表、三度飛天的航天員景海鵬一身戎裝,回答擲地有聲。寥寥數語,表達了一名新時代革命軍人問鼎蒼穹心向黨的堅定信念,映射了航天員英雄群體築夢九天寫忠誠的奮斗足跡。

  1998年1月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光榮誕生。20年間,這個航天員群體扛起實現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夙願的使命,他們牢記黨和人民厚望重托,六上太空,連戰連捷,在浩瀚宇宙創造了震驚世界的中國奇跡。今天,面對建設航天強國和世界科技強國偉大號召,他們仍不忘初心,時刻准備再次刷新進軍太空的中國高度。

  『在我身後,站立著13億人民』

  楊利偉清楚記得有一位海外老華僑對他說過:『你們能飛多高,我們的頭就能抬多高。』這句話道出了華夏兒女的共同心聲,也道出了世界華人對航天員的殷切期盼。

  帶著這份信任,20年來,航天員群體先後14人次叩問蒼穹。在歷次飛行任務中,他們記憶最深的是出征儀式。

  『當總指揮長下達出發命令的那一刻,我們能夠深切感受到黨和國家的重托,乾不好,回來無法向全國人民交代。』質朴的語言背後是全體航天員對黨和國家的無限忠誠。

  常常有人問他們,載人航天,人命關天,難道一點都不緊張、不害怕嗎?對此,景海鵬總是笑著說:『雖然載人航天充滿著風險,但送我們上天的是最好的火箭、最好的飛船,托舉我們的是千千萬萬科技大軍,我們不會緊張,反而會越來越自信。』

  首次太空出艙行走,翟志剛在343公裡的太空軌道上,以豁達自信的一小步,實現了中國人與宇宙的第一次直接握手。『我慶幸自己趕上了一個偉大的時代,有幸參與載人航天這個偉大的事業。』與翟志剛共同執行任務的航天員劉伯明每天想的都是如何刻苦訓練,做好隨時出征太空的准備。

  2012年6月24日,中國航天史上又一個『首次』誕生,劉旺以極高的對接精度完成了首次手控交會對接。完成任務後,熱淚盈眶的他第一時間想到的是舉起右拳用力揮動,向祖國和人民報捷。

  聶海勝、張曉光和王亞平無法忘記,他們太空飛行的第13天,習近平主席親自來到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同他們進行天地通話。『習主席親切而又平和的話語,深深地溫暖著我們的心。』憶起當時的情景,張曉光仍然心潮澎湃。

  航天員費俊龍對國外同行說過這樣一段話:『你可以分享我的快樂,卻無法感受我的自豪。因為在我身後,有強大的祖國!站立著13億人民!』

  創造世界航天員訓練零淘汰紀錄

  從楊利偉只身探天到景海鵬三上太空,13年間,11名航天員六問九天,巡天遨游68個日夜,繞地飛行1089圈,行程4600餘萬公裡,完成空間科學試驗100多項……

  在這張耀眼的成績單背後,是這個英雄群體用信仰和汗水澆築的逐夢軌跡。飛天沒有坦途,從天空飛向太空,從優秀的飛行員成為合格的航天員,他們都經歷了一場涅槃般的脫胎換骨。

  基礎理論學習這一難關首先擺在航天員面前,離開學校10多年的他們重回課堂,白天上課訓練,夜裡復習預習,『那時候教室裡充滿了風油精的味道,公寓成了「不夜城」』。回想當時的情景,愛笑的翟志剛記憶猶新,但他們誰都沒有退縮。

  掌握了理論是遠遠不夠的,想要成為一名合格的航天員,體能訓練必不可少。

  轉椅訓練是陳冬的弱項,『剛開始,每次轉完都會出冷汗、頭發暈』。為了鍛煉前庭功能,他買了一張可以旋轉的椅子私下反復練習。作為一名女航天員,劉洋更知其中有多難:『記得第一次參加轉椅訓練,剛剛做到5分鍾,我就感覺天旋地轉,腹內翻江倒海,下來後整整一天都吃不下飯。』為突破短板和障礙,劉洋憑著『巾幗不讓須眉』那麼一股子勁,主動加壓加碼,不斷挑戰自我,最終達到15分鍾的超優標准。

  低壓缺氧的感受恐怕常人不想經歷,但低壓缺氧耐力檢查是航天員的必修課,這相當於把人以每秒15米的速度提昇至海拔5000多米的唐古拉山。『他們忍受頭暈惡心甚至休克的反應,每次都持續訓練30分鍾以上。』航天員系統副總設計師黃偉芬說,『要完成這項訓練,沒有異於常人的堅韌是無法熬過來的。』

  超重耐力訓練,飛行員僅需持續承受5倍的重力加速度3秒,航天員卻要在時速100公裡旋轉的離心機裡,承受40秒的8倍重力加速度。『那相當於在胸部壓了8倍的體重,停下來腦子還感覺在轉。』在那段密集訓練的時間裡,費俊龍閉上眼睛還有感覺。他說,即便面部肌肉變形,呼吸異常困難,手邊請求暫停的紅色按鈕,20年來從沒有一個人碰過。

  十分嚴苛的心理訓練要求航天員在狹小密閉的隔離艙內進行72小時連續工作,不能睡覺,不斷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困難是夢想騰飛的磨刀石。』十五年磨一劍的張曉光這樣定義『困難』。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嚴格的考核與評定,先後選拔的兩批21名航天員,順利通過八大類上百個科目的考核,全部具備獨立執行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的能力,創造了世界航天員訓練零淘汰的紀錄。

  把戰友的成功當作自己的成功

  在人民軍隊的英雄譜上,開拓天疆的航天員無疑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11人被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航天英雄』『英雄航天員』稱號;1人獲八一勛章、1人獲評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8人次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國際行星命名委員會分別以3名航天員名字命名了3顆小行星……

  但正如『兩彈一星』元勛孫家棟所說:『離開了集體的力量,個人將一事無成。』航天員作為團結協作的受益者,更深知其中的分量。20年來,他們把戰友的成功當作自己的成功,每次執行任務期間,沒有飛天的航天員在地面輪流值班,為執行任務的戰友提供技術和心理支持。

  在航天員群體中,還有這麼一群默默奮斗的無名英雄,他們把生命中最美好的年華全部奉獻給了中國航天事業——翻開中國航天史冊,2014年3月13日這個平凡的日子因5名航天員的停航停訓被深深銘記。

  吳傑、李慶龍、陳全、趙傳東、潘佔春是我國首批航天員,在航天員大隊成立之初,當黨和人民需要時,他們懷揣飛天夢想通過層層選拔。十幾年來,他們一心只為飛天,一次次接受祖國挑選,一次次與飛天失之交臂。因超過黃金飛行期,他們再也沒有機會為祖國出征太空,但他們像當年毫不猶豫參加選拔一樣,堅決服從組織安排退出現役航天員隊伍。

  趙傳東還記得,那天當他和戰友們撫摸著航天員紀念章時,已年過半百的他們終究還是潸然淚下,這其中飽含著一名航天員對飛天夢想的不捨,但更多是一名軍人對未能履行為祖國出征誓言的愧疚。『他們的等待與神舟飛天的輝煌一起,構成了中國航天史上最厚重的一頁。』中國航天員中心黨委書記李新科說:『他們同樣是共和國的飛天英雄!』

  在首批航天員中,還有一名特殊的航天員,他就是唯一沒有執行過飛天任務的現役航天員鄧清明,20年來他3次入選備份乘組,但始終都是備份。作為一名光榮的備份,鄧清明想的都是如何在地面支持戰友,讓他們在天上飛得更高更踏實。當問他是否遺憾時,已過知天命之年的他只是深情地說:『投身這樣一份偉大的事業,留名或是不留名,我都已收獲了人生最大的幸福。我時刻准備為祖國和人民出征太空!』

  《光明日報》( 2018年01月23日01版)

責任編輯:楊雪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