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南昌多名求職青年陷『師徒貸』騙局
2018-01-22 16:23:49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章正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剛高中畢業的李傑(化名),本打算靠自己的努力,在江西省南昌市找一份靠譜工作,沒想到卻碰了一鼻子灰。他說:『工作沒有找到,反而背了兩萬多元的「師徒貸」。』

  近日,記者了解到,多名剛畢業的年輕人,應聘南昌一家科技公司,被公司方『說服』進行技能培訓並辦理了貸款。如今,他們想要終止貸款,卻發現並不容易。

  應聘崗位卻變成貸款培訓

  2017年12月3日,李傑在58同城招聘網站,看到南昌阿甲科技有限公司招聘設計助理,崗位要求高中學歷,收入每月3000~5000元。李傑動心了,第二天就去公司面試。

  『公司說我不懂業務,需要進行4個月的崗前培訓。』李傑回憶道,這家公司承諾,與國內多家知名企業有合作,學成之後可以推薦過去工作,李傑的收入會更高。可是,培訓需要收費,李傑沒錢怎麼辦?

  這家公司的工作人員告訴李傑,考慮到他剛畢業,可以幫著去銀行貸款。發現李傑有些猶豫,工作人員『開導』他,告訴他要學會獨立,通過學習月收入能達到8000元。

  李傑覺得機會不錯,如能謀一份好工作,以後還款也沒有壓力,他沒與家人商量,當場簽了一份借款協議。一周後,李傑按照對方要求,打印了一份征信報告,把身份證和銀行卡交給了工作人員。

  另一名求職者向記者證實,他也遇到了類似情況,並出示了該公司發的面試通知信息,還提供了一份借款協議。其中顯示,甲方(出借人)是李某,地址在北京海淀區,借款數額為22800元,用於參加南昌阿甲科技有限公司培訓項目,並直接支付給這家公司。

  這份借款協議顯示,還款時間為20個月,前8個月每月還款342元,後12個月每月還款2242元。

  學員退出培訓卻一波三折

  李傑開始學習圖片處理課程,這個班有10人左右,雖然現場有老師授課,可是自己基礎不好,跟不上課程內容。之後,課程改為線上教學,學習效果更不理想。

  今年1月初,李傑感覺有些不對勁,他聽之前的學員稱,這家公司所推薦的工作收入並不高。正好有同學的銀行卡被扣款,顯示的是『傳幫公司』發來的信息,劃扣名目是『師徒貸』教育貸款。

  『我以為是銀行貸款,卻發現這是「師徒貸」。為什麼拿著我們的信息在外面貸款?』李傑決定離開,向該公司提出退學申請。幾經交涉,工作人員告訴他,一共學習了29天,需要交納6414元學費。之前公司發給他的1000元『工資』,也需要歸還。

  記者了解到,另一名剛畢業的女孩王紅(化名)也有類似經歷。她稱,公司的工作人員告訴她退學需要支付貸款額20%的違約金。

  據悉,南昌市紅谷灘新區市場和質量監督管理局已介入此事。有學員稱,此後該公司的態度已發生變化,同意他們退學,無需支付課程費用,但事情並沒有完全解決。有學員擔心,貸款協議並不在自己手中,以後是否會以『師徒貸』的名義再扣款,是否會影響未來個人信用記錄?他們希望能徹底解除貸款協議。

  相關部門初步調查發現企業存在超范圍經營

  1月20日,記者前往位於南昌紅谷灘新區的南昌阿甲科技有限公司采訪,該公司一名工作人員拒絕了記者的采訪請求。

  『我們的事情,我們自己會處理。』這名工作人員說。問及『師徒貸』究竟是什麼?對方並未回答。記者在網上進行檢索,未找到准確信息。

  這家公司在58同城網站的介紹為:『阿甲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從事軟件開發、設計建設的IT互聯網公司。』但並沒有提及該公司涉及培訓業務。

  記者查詢到南昌阿甲科技有限公司的信用信息,2017年12月12日纔成立,經營范圍包括:計算機軟硬件技術開發、技術服務;計算機技術諮詢、技術開發、技術服務。

  記者發現,該公司的總經理李某,與借款協議中的出借人姓名相同。記者試圖求證此事,多次撥打其電話均無法接通。

  南昌市紅谷灘新區市場和質量監督管理局沙井分局的一名工作人員透露,初步調查發現南昌阿甲科技有限公司存在超范圍經營,已經對該公司下了相關通知。

  該公司工作人員曾對學員提到,國內一家知名手機生產企業與該公司有合作,記者聯系到這家手機生產企業,對方表示與南昌阿甲科技有限公司沒有任何合作。

  記者查詢發現,全國還有多家以各地命名的阿甲科技有限公司,且法定代表人都為同一趙姓者,公司成立時間多為2017年,部分為2018年。

  青年若遇『培訓貸』可以撥打12355求助

  北京義聯勞動法援助與研究中心主任黃樂平表示,用人單位以招聘為名收費一定是違法的。他進一步分析:『相關法律規定,作為用人單位,有給員工提供業務培訓的義務,上崗培訓不能收取任何費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第二十八條明確規定:企業應當承擔對本單位的職工和准備錄用的人員進行職業教育的費用。

  『一個科技公司,但不是一家有資質的培訓機構,為什麼對外大肆開展培訓業務?』黃樂平提出疑問。他提醒,年輕的求職者對於類似的貸款一定要留心,如果以後還不了貸款,可能會影響未來個人信用。

  上海政法學院教授姚建龍認為,類似的貸款屬於典型的『培訓貸』,具有一定的隱蔽性,有的公司會以此打擦邊球。

  姚建龍介紹,國家已經關注到『培訓貸』現象,多部門在2017年出臺《關於進一步加強校園貸規范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加強人力資源市場和職業培訓機構監管,依法查處『黑中介』和未經許可擅自從事職業培訓業務等各類侵害就業權益的違法行為,杜絕公共就業人纔服務機構以培訓、求職、職業指導等名義,捆綁推薦信貸服務。

  『如果遇到類似的問題,青年求職者可以撥打12355進行求助,這是共青團設立的青少年服務平臺熱線電話,後臺有律師和法律專家,可以提供相應的幫助。』姚建龍說。

責任編輯:孫嵐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