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大內總管』梁金生:『我們一家五代都是故宮人』
2018-01-22 16:23:50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大內總管』梁金生:『我們一家五代都是故宮人』

  梁金生,69歲,在故宮工作40年,曾擔任故宮博物院文物管理處處長,負責180多萬件文物的保管、征集與核查,人稱『大內總管』。

  2017年12月3日,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讓梁金生從文物的背後走到了前臺。

  兄弟姊妹5人名字串成了國寶南遷西移路線

  梁家和故宮的淵源可上溯五代,梁金生的高祖父、曾祖父都是清朝宮廷的畫師,到了爺爺梁廷煒擔任畫師的時候,清朝最後一位皇帝溥儀被逐出宮,1925年故宮博物院成立,梁廷煒從畫師轉為故宮博物院的工作人員。

  1931年日軍侵華,為了保護百萬件國寶不被日寇洗劫,故宮人決定將包括石鼓在內的一萬三千多箱文物遷移到安全地區。從此,被指派押運文物的梁廷煒和家人一道,開始了國寶南遷西移的長途跋涉,輾轉大半個中國,歷時十六年。在文物遷移的過程中,梁金生兄妹五人相繼出生。

  梁金生:到了峨眉以後就生下了我哥哥,當時我爺爺覺得起名乾脆就以文物南遷地點來起,所以他就叫梁峨生,我們家又到了樂山生了我姐姐,樂山古代叫嘉州,所以她叫梁嘉生,抗戰勝利以後,這批文物陸陸續續又回了南京,這就有了我,過兩年又有我妹妹叫寧生。

  張國立:寧是在?

  梁金生:江寧。

  張國立:江寧知府,說的就是南京的事。

  梁金生:我父親他們又把這些古物運回北京以後,有了我弟弟,北京,燕,我弟弟叫梁燕生。

  為運送國寶一家人被迫分離

  抗日戰爭勝利後,梁廷煒一家人隨著文物從四川回到南京,就在大家期盼著能早日返回北京時,國民黨當局因大勢已去,決定將南京的部分故宮文物分批運往臺灣。1949年初,梁廷煒作為第二批運臺文物的押運人,押送著1600多箱文物離開了大陸,他走時帶走了梁金生的奶奶和兩個叔叔,以及哥哥梁峨生,一家人從此分隔兩地。梁金生的爺爺奶奶1972年在臺灣相繼離世,沒能踏上回鄉的路。

  記者:再見是哪一年了?

  梁金生:就是80年代了,1987年1988年。

  記者:快40年了。

  梁金生:對,這是我們兄弟5個,兩岸都可以通航了,就那個時候回來的。

  追隨祖輩父輩進宮40載

  梁金生爺爺前往臺灣的那一年,父親梁匡忠奉命留在南京看管沒運走的故宮文物。解放後,梁匡忠和其他故宮的工作人員一起,將暫存南京的大部分文物運回北京。梁金生長大後,趕上了文革,因為『海外關系』,他被下放到內蒙古通遼的一個牧場,先是乾農活,後來教書,一待就是11年。1979年,知青大返城,31歲的梁金生重新回到北京,選擇工作時,他只想和祖輩父輩一樣。

  記者:那您沒猶豫?

  梁金生:對,反正我就是想來故宮。

  記者:為什麼?

  梁金生:那個時候我就想,也是因為和故宮的情結。

  梁金生進入故宮工程隊工作,5年後調入故宮保管部。保管部是爺爺和父親都曾供職過的地方,即使日常的工作,梁金生也有一份特殊的情感在裡面。

  1984年以來,梁金生擔任過保管部總保管組副組長、組長、保管部副主任、文物管理處處長等不同的行政職務,他的工作范圍已經超越了梁家的上兩代人,特別是從2004年開始,故宮進行了歷史上規模最大最徹底的一次文物清理。

  2010年12月,梁金生完成了最後一項驗收報告的審核,故宮有了建院以來藏品數量上第一個全面而准確的數字,1807558件(套),歷時7年的文物清理結束,梁金生寫了10萬多字的驗收報告。在他看來,這是他一生中為故宮所做的最有價值的事情。

  記者:多少件一共?

  梁金生:180多萬件。

  記者:那您都經手了?

  梁金生:對,他們報告我都一篇一篇看,一個數字一個數字統計。

  故宮博物院從建院之後就著手追回散佚文物,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加大了追回散佚文物的力度,通過征集、收購、參與拍賣等各種手段,讓故宮的文物『回家』,然而至今仍有大量的故宮文物仍然不知所蹤,這也成為梁金生心中一個未了的心願。早在2008年,梁金生已經到了退休年齡,但他離不開故宮,故宮也離不開他,他一再被返聘至今。

  記者:您做的這件事,幾十年文物對您是什麼?

  梁金生:對我來說,我覺得分不開了,要說高點,生命裡的一部分。要把這些東西做好,要管理好,這纔能對得起後人,上對得起祖宗下對得起後人。後半輩子我想完全交給故宮,只要他們用我,我就不遺餘力奉獻我自己的力量。

責任編輯:孫嵐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