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仰望星空 准備出征——中國空間站時代有何期待?
2018-01-22 07:10:06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張素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中新社北京1月21日電 題:仰望星空准備出征——中國空間站時代有何期待?

  隨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圓滿完成,正式宣告中國邁入『空間站時代』。中新社記者走訪航天員及科研專家,了解他們對於這個新時代有何期待。

  邁得更遠

  資料圖:楊利偉揮手致意。中新社發孫自法攝

  『我們計劃在2022年前後建成自己的空間站,中國人飛向太空的腳步將會邁得更高、更遠、更穩。』中國首位航天員、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楊利偉在受訪時說。

  從2020年發射第一個核心艙至2022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將迎來『高峰期』。這兩年間將有三四次載人航天飛行,每次駐留時間從3個月到6個月不等,驗證未來空間站提出的『每半年一輪值守』。

  中國在『後空間時代』的規劃也在持續論證,包括實現載人登月並建造月球空間站。為此,這位年過半百的將軍仍然帶頭參加每項訓練,將航天生理功能保持在優良等級。楊利偉說:『我們要以比別人更大的步伐、更快的速度,走好新時代征戰太空的新長征。』

  新的面孔

  空間站時代也將湧現更多新面孔。記者注意到,已有航天員尚未執行飛行任務即公開身份,比如『80後』小伙葉光富在2016年作為中國航天員的代表參加歐洲航天局組織的洞穴訓練。

  葉光富在訓練中作為勘探組負責人,帶領團隊完成對兩個洞穴分支總距離約600米的勘測任務,發現了『傑裡科大廳』,還發現一段長約500米的洞穴分支,並用勘測數據生成三維地圖。外方評價他『為人友好,而且聰明,似乎永遠也不知疲倦』。

  中國已選拔兩批21名航天員,記者了解到,官方計劃在2018年內啟動第三批航天員選拔工作。楊利偉說,此次選拔不單從空軍選拔駕駛員,更將面向科研機構選拔工程師和載荷專家,以適應未來空間站的建造和運營。

  『我希望向新的航天員傳遞一種精神。同時,我會把這麼多年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分享給他們。』第二批航天員、中國首位女航天員劉洋對中新社記者說。

  身兼數職

  資料圖:神舟十一號航天員景海鵬(左),陳冬(右)。中新網記者張素攝

  『空間站時代,電、氣、液等設備的在軌維修難度較高,因為在拆換設備時一定不能出現泄露。我們為此構建了典型的流體回路裝置,「神十一」任務期間兩名航天員已在軌嘗試拆換裝置,完成得十分出色。』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空間實驗室系統總設計師朱樅鵬說。

  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系統副總設計師呂從民也告訴記者,『神十一』乘組在軌順利完成3項與應用相關的工作,包括航天員手持攝像機拍攝伴隨衛星釋放影像、更換和回收空間材料樣品以及回收高等植物返回單元,『得益於航天員的工作,我們已在上述科學實驗裡發現新的現象,提高了我們對於空間實驗規律的認知』。

  事實上,出身飛行員的現役航天員們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太空科學家』,累計對在軌實驗裝置、醫監醫保設備等提出300多條改進意見。正是有他們參與論證,集智攻關,中國研制艙外航天服的用時僅是美俄的一半。

  女性出艙

  資料圖:王亞平笑答媒體提問。中新社發孫自法攝

  中國已有兩位女航天員飛天,但還沒有女航天員出艙活動。如今,兩位『巾幗』不讓『須眉』,正在向新的目標發起衝擊。

  『困難和挑戰比我想象的要大得多。』王亞平描述了第一次參加艙外服試驗的過程,她穿著重達120多公斤的艙外服纔工作三四個小時,『手就已經抖得拿不住筆』。而為模擬空間出艙活動,需要在地面至少連續工作七八個小時。

  劉洋也表示,體力將是女航天員在空間站時代面臨的最大挑戰。不過,女性比男性更具有韌性及親和力,這是她們長期生活在狹小環境中的『秘密武器』。

  直面風險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全球共有540名航天員,其中27人在執行任務或進行訓練時殉職。

  回想2003年,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在重返地面過程中爆炸解體,7名航天員全部罹難;俄羅斯『聯盟一號』飛船返回落點偏離400多千米;巴西發射衛星時星箭爆炸,21名航天同行當場犧牲。由於擔心執行『神舟五號』任務的中國航天員受到影響,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曾召開座談會,沒想到變成全體航天員的『請戰會』。

  『存在風險是載人航天的正常現象,這不會動搖我。』楊利偉當時表態說。沒過多久,他便克服無數艱難與驚險,遨游太空21小時23分鍾,環繞地球飛行14圈。

  『祖國的載人航天事業高於一切,為實現中華民族飛天夢想,我們不怕犧牲、無私奉獻。』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的隊員們在建隊20周年之際重溫入隊誓詞。迎來空間站時代,他們已做好飛行准備。(完)

責任編輯:王傲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相關新聞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