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網絡媒體走轉改】望山 看水 記鄉愁 廣東博羅縣的鄉村振興路
2018-01-20 17:33:25 來源:中國青年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中國青年網惠州1月19日電(記者張潼)家家都有主題鮮明的壁畫,處處都是裝飾風格獨特的院落……這些即便在城市中都難得一見的文化景觀,在觀背村卻是最『平常』的鄉村景觀。

  1月18日,中國青年網記者跟隨由中央網信辦主辦、廣東省委網信辦承辦的2018年『新時代、新夢想』網絡媒體新春走基層(廣東站)活動走進廣東博羅縣,實地探訪觀背村和松樹崗村,一覽鄉村振興的具體舉措。

  觀背村:文化建村重拾鄉愁

  『大家請往右邊看,這是我們正在建設的公益書吧,建成後將能容納200人看書。』走進觀背村,村委支部委員王村娣向記者熱情的介紹觀背村的基本情況。

  觀背村正在修建的公益書吧。中國青年網記者 張潼 攝

  建築特色鮮明的農家小院、不斷傳來的優美音樂、牆壁上400多幅主題豐富的壁畫……如今的觀背村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文化部落』。然而,時間回到2015年前,觀背村還是環境髒、秩序亂、社會治安差,載客摩的都要繞路走的『軟弱渙散村』。

  2015年,現任博羅縣羅陽街道辦主任的陳湘被派到村裡當第一書記。看到觀背村路不成路、房不成房、業不成業的現狀,陳湘帶領村民們開始了埋頭『創業』之路。

  轉變觀背村的落後面貌該從哪著手?陳湘認為首先要轉變思想和思路,『思想不轉變,守著「等、要、靠」的舊思想,就不會有開闊的建設思路。』為了統一思想,陳湘帶著6個村乾部親自修路,村民們看到也陸續加入,2個月的時間內,就將村中多條『只能跳著走』的泥路變成了水泥路。不少村民感嘆:『這麼短的時間變化這麼大,這種事只在幾十年前實現過。』

  觀背村處處是壁畫。中國青年網記者張潼攝

  路修好了,陳湘又開始思考觀背村的建設思路問題,『總講「鄉愁,鄉愁」,「回不去的農村」。我們是有資源的,我們要做的是把自己的資源提昇,把社會上的錢財、人、物、智慧,迎進來』。

  最終,觀背村確立了以文化為主題,藝術為載體,打造了交流平臺的思路。

  『一畝三分地』,新農村建設『樣板間』

  思路確定了,怎麼挖掘自身優勢,吸引文化團體和民間協會入駐?陳湘又打起『樣板間』主意。

  為了讓入駐的文化團體和民間協會看到觀背村的未來,陳湘用眾籌的方式籌集了近2萬元資金,在短短18天時間內,就將一處廢棄老屋改造成了庭前有水、花草茂盛、農家風情濃厚的小庭院,並取名『一畝三分地』。

  觀背村的樣板間『一畝三分地』一角設置的講習所。中國青年網記者張潼攝

  以『一畝三分地』這個『樣板間』為展示窗口,觀背村召集各文化圈層的人士,尤其是各文化團體的負責人,群策群力,深入挖掘自身資源,整合社會團體和民間協會的資源。至今,觀背村已經成功吸引了62家文化企業或團體進駐,成為遠近聞名的『文化部落』。

  『雖然我們在城裡都有自己的辦公室,但是在觀背村,我的鄉愁回歸了。這裡村民們親切,人情味濃。』邱志峰所在的企業家沙龍『創·享·家』就是最早進駐觀背村的團體。

  觀背村已經成功吸引了62家文化企業或團體進駐,圖為入駐的企業家沙龍。中國青年網記者張潼攝

  如今,觀背村真正成為了『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好地方。

  『我們就是通過觀背村,來實踐農村建設的理論。比如,村委在沒有「外援」時候,應該怎麼做?觀背村的變化其實刺激了很多村乾部的「神經」,給他們理順了一條思路,就是摒除大拆大建,在不同程度提昇新農村的底蘊和氣息的同時,也降低了建設成本的投入,在新農村建設中保留了自己獨有的鄉愁田園風光的氣息,也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一條可供參考的未來發展道路。』陳湘說到。

  從輸血到造血,博羅的鄉村振興之路

  作為博羅縣343個行政村的一員,觀背村的變化是整個博羅縣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如何梳理地區優勢,充分利用現有資源,變『輸血』為『造血』,是博羅一直探索的鄉村振興之道。

  『我們博羅縣有五大優勢,我們不僅是在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的核心范圍,離廣州、東莞、深圳都在一小時生活圈內,我們還有交通優勢,「十三五」時期將是博羅的「大交通」時代,8條高速橫穿博羅18個鄉鎮,廣汕高鐵、贛深高鐵則橫穿博羅大部分鄉鎮,光縣裡就有4個高鐵站。』說到這,博羅縣人民政府副縣長潘燕梅很自豪,『這在全國縣級市也是獨一無二的。』便利的交通為鄉村旅游和農副產品『走出去』創造了絕佳的條件。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坐擁羅浮山5A景區和大小20多條河流,再加上悠久的客家文化,博羅縣豐富的生態環境和歷史文化也成為當地鄉村振興的重要資源。

  松樹崗村通過發展農副產品,如豆腐花、無公害蔬菜等形成生態觀光農業帶。中國青年網記者張潼攝

  博羅縣的松樹崗村,就充分利用獨特的地理環境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大力進行農業招商和引導村民種植無公害農業產品。

  目前,該村建立現代農業生產基地3000多畝,主要種植水果、花卉和特色農作物等。今年初,該村與縣航天育種基地聯合建設特色農業示范點,建立空中花園,與周邊的客家佬豆腐花生產基地、荔枝園、葡萄園等形成生態觀光農業帶。

  『根據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我們轉變過去農村「靠輸血」求生存的方式,挖掘自身優勢,提昇鄉村的「造血功能」。 2017年,我們縣已經百分之百完成脫貧任務,現在是走向致富奔小康。針對博羅縣的343個行政村,我們未來要利用3-5年的時間做系統規劃,力爭率先成為廣東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示范縣。』潘燕梅說。

責任編輯:呂小忱
【專題】新時代新夢想——網絡媒體新春走基層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