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寒門博士之死』反思什麼
1月17日《中國青年報》發表《寒門博士之死》,對西安交通大學藥理學博士生楊寶德非正常死亡事件作了報道。
從楊寶德本人手機短信記錄及其女友等人的回憶來看,他生前承受著不小壓力,『每天活在痛苦之中』。不過,由於沒有留下遺書等透露心情的文字,他最終溺亡和承受的壓力是否有關、有多大關系,可能永遠不會有答案。
因為壓力大而選擇自殺,這是小概率事件,在這一悲劇中也未必是事實,但如果某些壓力不正當,因此對學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損害,那麼,對高校和社會來說,及時反思並采取措施,以避免更多悲劇發生,就是必要的。
楊寶德的壓力來自導師。因為曾表露過想自殺的想法,其女友曾和楊的導師電話溝通,『希望寶德能活著畢業』,對方也回應『以後會注意的』。中青報的報道中,沒有出現導師的說法。我想,即便來自導師的壓力真實存在,楊寶德死亡也一定出乎導師意料,導師也會為此痛心不已。
從報道看,楊寶德的壓力主要來自因為被『不合理』的事情佔用太多精力,科研工作陷入停滯,『我不會拒絕人,基本上老師讓我乾的所有的合理的不合理的事我都去乾了』。他口中的『不合理的事』,包括陪導師吃飯,給導師熟人的女兒做家教,澆花、打掃辦公室、拎包、拿水、去停車場接導師、陪導師逛超市、陪導師去家中裝窗簾等(中青報記者根據楊寶德的聊天記錄歸納)。
道理上講,『不合理的事兒』和學業無關,導師不該要求學生乾,學生也可以拒絕,但從現實看,學生為導師做這些事兒,並不少見,更過分的(比如多年無償為導師打工),也有。導師可以要求學生做什麼?哪些要求學生可以拒絕?這方面規定並不明晰,對於導師的要求,學生多選擇『照單全收』,不會更不敢拒絕。
多數學生,乾了也就乾了,甚至有人會認為這是拉近和導師關系的捷徑。但對少數學生來說,不想乾又不能不乾,時間長了,就可能產生心理壓力;一旦和學業不順等結合在一起,更容易產生比較嚴重的後果,如楊寶德所言,『本來性格並不開朗的我開始變得沈默抑郁』。這樣說,並非把悲劇原因推到學生身上,相反,我始終認為,導師的主導地位決定了他應在其中承擔主要責任。
有壓力不可怕,只要化解渠道通暢,但從報道看,楊寶德承受的巨大心理壓力,除了女友了解比較詳細,周圍其他人並不知曉。這與楊的內向性格有關,也透露出高校在掌握學生思想動向和心理輔導方面存在欠缺。
其實,解決楊寶德面臨的問題,換個導師是最簡單有效的方法;楊寶德和女友也想到了,卻知難而退了。如今,楊寶德不在了,人們說『當初給他換個導師就好了』,但在沒出事的當初,即便他向學校提出換導師的要求,能得到滿足嗎?對於換導師,多數高校從嚴把握,這本沒錯,但如果嚴到讓學生覺得不可能以致連提都不願提的程度,也難說正常。
導師和學生之間應該建立一種怎樣的關系?高校在了解學生思想動態排解學生壓力方面可以做哪些工作?學生要求更換導師的『門檻』,能否適當低一些?希望這一悲劇,能讓高校和社會在這些方面的思考深入一些。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呼蘭區: 加大學前教育投入 破解『入園難』2021/09/07
- 網友爆料oner組合岳岳騙p:希望大家追正經明星2021/09/02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