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時評  >  新聞
搜 索
西安兩醫生手術間隙輸液走紅 紓解醫患矛盾需要啥?
2018-01-17 13:50:53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王石川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手術間隙掛點滴醫生最需要的不是贊美

  將心比心,對患者多些耐心,這是改善醫患關系的一條路徑,但不是唯一路徑。

  近日,一張兩名醫生在手術間隙輸液的照片走紅網絡。該照片是西安交大二附院麻醉科主任呂建瑞醫生在2018年1月14日下午3時許,經過手術室時所拍攝的,當天兩位醫生手術任務重,便利用手術間歇時間輸液以緩解自己身體不適。記者對話了該照片的當事人,他們表示『病不等人』,『打點滴是為了調整自己的狀態』。(《法制晚報》1月15日)

  『一線醫生是真辛苦』『救死扶傷,讓人感動』,眾多網友抒發了感動乃至感佩之情。無獨有偶,去年7月,南京一名醫生也因輸液照而意外成了『網紅』,照片顯示,這名醫生垂著頭坐在椅子上,左手注射著點滴,連手術帽和口罩都沒有摘掉。照片曝光後,網友紛紛點贊。

  類似場景,每每被輸送到輿論場中,幾乎無不引發網友禮贊,向醫生致敬。致敬,是因為受到觸動,還因為有陌生感,他們沒有想到醫生如此辛苦,更沒有想到醫生哪怕累病了,還一心想著為患者看病。殊不知,這是醫生的常態,正如此前當事醫生對媒體所稱,『這是我們工作的常態,我們天天的工作都是強度很大……』這次一名當事醫生也表示,『我們所有的醫生都是這樣做的。病人的安全是第一位的』。

  面對如潮贊譽,當事醫生很謙抑:『其實沒啥,不值得報道了吧,不只是我倆,很多醫生都是這樣的。』這或可說明,醫生的高強度工作,並不為人熟知,如果媒體能夠更多呈現醫生的工作常態,對緩解醫患矛盾勢必大有裨益。醫患本是同一個戰壕裡的戰友,但近年來似乎不夠和諧,原因林林總總。如何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有識之士紛紛提出真知灼見。不理解,往往源於不了解,不了解往往帶來誤解。

  不管有意無意,適當曬一曬類似的工作照,有助於重塑醫生形象,但不必多,更不必濫,否則會讓公眾疲勞,乃至覺得這是打悲情牌和比慘。醫生並不需要這種『額外』的贊美,不管病人理解不理解,他們都會盡職盡責。有時,他們甚至冒險幫患者治病,比如日前媒體報道的案例,某地老人暈倒,心髒驟停,急需手術,家屬未到,醫生簽字:所有責任我來擔。這就是擔當。

  故此,不要把醫生想象得很狹隘,認為他們被誤解了就不盡力為病人看病,更不必認為醫生不收紅包不辦事。對於醫生來說,患者的信賴讓他們有強烈的責任感,『信賴比金錢重要,病人選擇了我,就是給了我比金錢還重要的東西』。筆者家族中從醫者有20多人,他們無不這樣認為。

  紓解醫患矛盾,既需要患者設身處地地替醫生考慮,也需要醫生對患者多一些撫慰。有個案例特別感人,成都一名醫生連續多年獲得患者家屬拜年的禮遇,原因是,這名醫生以醫德和醫術贏得了患者信任,患者病逝前立下『家規』,要求子女辦完喪事後,一定要請這名醫生吃飯,並且每年都要去看望。據報道,這名醫生走進餐廳時,看到老老少少20口人,恭恭敬敬地坐在那裡等他,『真想掉眼淚』。醫患關系有時就是如此簡單,無非4個字:將心比心。

  將心比心,對患者多些耐心,這是改善醫患關系的一條路徑,但不是唯一路徑。曾有醫生直言不諱,如果一個醫生一上午看五六十個號,水都不敢喝,廁所都去不了,如何做到耐心地傾聽每一名患者的聲音?如果做一個開顱手術纔得100多元,但一個支架利潤可能幾千元,醫生會『共情』『共策』嗎?此非虛言,醫生這個職業當然是高尚的,但具體到個體,他們有七情六欲,也有喜怒哀樂,要求他們聖人般地超脫,時時事事耐心,似乎也不現實。

  歸根結底,真正促進醫患關系向好,還是得從體制變革中破題,通過醫改實現多贏。正如著名院士鍾南山所稱,一個社會或者公眾對醫改的評價主要是看什麼?看病貴、看病難是不是有效解決了?醫患緊張關系的環境是不是改善了?作為醫改的主力軍,廣大醫務人員的積極性是不是真正調動起來了?當前,醫改正進入啃硬骨頭的階段,在寄希望於改革帶給醫患獲得感的同時,醫患之間以情相融,只要意識到雙方是命運共同體的關系,就一定能減少齟齬,多些融洽。

責任編輯:孫嵐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