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財經要聞  >  經濟民生
搜 索
站上高質量發展的新起點——寫在2017年度國民經濟數據公布之際(上)
2018-01-16 14:10:54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作者:齊平 顧陽 曾金華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一月十三日,工人在唐山港京唐港區集裝箱碼頭操作機械設備往輪船上吊裝集裝箱。新華社記者楊世堯攝

  近日,2017年國民經濟運行的主要經濟數據陸續公布。

  這是一份令人驕傲的成績單。

  從有關公開信息看,全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速有望實現7年來首次同比提昇,國內生產總值邁上80萬億元新臺階。中國經濟穩中有進、穩中向好態勢更趨明顯,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不斷提昇,活力和韌性進一步增強。

  這也是一份來之不易的成績單。外有國際環境復雜多變、世界經濟波動徘徊的挑戰,內有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繁重艱巨的壓力,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觀大勢、謀全局、乾實事,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迎難而上、砥礪奮進,經濟發展呈現良好局面。

  穩中有進,邁向高質量發展

  『穩是主基調,穩是大局,在穩的前提下要在關鍵領域有所進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奮發有為。』國家統計局數據表明,2017年前三季度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9%,其中三季度同比增長6.8%,這是我國經濟連續第九個季度運行在6.7%至6.9%的區間。

  在消費昇級戰略引領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持續保持兩位數增長,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增長速度保持在27%左右,非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增長更是超過了50%。2017年前三季度,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64.5%。

  盡管投資增速緩中趨穩,但是民生類、技術創新類、高技術領域和短板領域的投資保持較快增速。2017年以來,全國新開工15項重大水利工程,一批鐵路重大項目建成運營,舉世矚目的港珠澳大橋具備通車條件,北京新機場建設加快推進。

  2017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7.79萬億元人民幣,其中出口增長10.8%,進口增長18.7%,一舉扭轉了此前連續兩年下降的局面,外貿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進一步提昇;

  2017年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同比增長12%,顯示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較大。2017年12月末,廣義貨幣餘額同比增長8.2%,增速再創新低,顯示出金融去杠杆取得成效;

  2017年,人民幣匯率在市場力量的推動下呈現出有昇有貶、雙向波動的態勢,人民幣匯率市場化程度和靈活性提昇。2017年全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昇值6.16%,市場匯率昇值6.72%。

  ……

  聯合國日前發布《2018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認為,2017年全球經濟增長的三分之一來自中國。而過去的5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均超過30%。

  比數量增長更可貴的是經濟質量的提昇——

  工業企業利潤保持較快增長,企業效益持續改善。第三產業在GDP中的佔比進一步提昇。居民收入增幅跑贏經濟增速,尤其是農民收入增長更快。城鎮新增就業1300萬人,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和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均保持較低水平。

  『在去年同期基數比較高、近期國際上不確定因素增多的情況下,特別是近期紮實推進結構改革、污染防治的背景下,取得這樣的效果,充分說明了中國經濟的韌性很強。』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毛盛勇說。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顯著成效,中國經濟呈現明顯的穩中向好態勢,正在由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

  推進高質量發展,意味著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昇級。2017年前11個月,高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的增速均高於制造業增加值增速;服務業中,生產性服務業保持更快增速。

  推進高質量發展,意味著價值鏈向高端延伸。『投資者當前不應忽視中國眾多產業部門正在沿價值鏈條快速上移的事實,更不應忽視中國創新產業近年來的發展。』瑞銀集團發布研究報告認為,中國企業在諸多領域逐步成為下一代行業科技的領導者。

  推進高質量發展,意味著區域經濟發展協調共進。東北地區工業發展逐步好轉,近年來相對不振的東北經濟,開始展現出新的氣象;2017年西部大開發新開工17項重點工程,投資總規模4941億元,主要投向鐵路、公路、大型水利樞紐、能源和生態環保等重要領域。

  改革創新,釋放市場新潛能

  日前,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發布了『2017年度中國媒體十大新詞語』,一個看似與百姓生活沒太大關系的詞語『地條鋼』入榜。

  地條鋼,這種以廢舊鋼鐵為原料煉成的條狀鋼錠,成分和質量不能有效控制,生產過程污染很大,雖然早在2002年就被列入『落後產品』名單,但由於巨大的利益誘惑驅使,一直禁而不絕。通過嚴抓共管、重拳出擊,2017年,1.4億噸『地條鋼』產能全部出清。

  無效供給的『減』,換來了存量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優質增量供給的『加』,實現了市場供需的結構修復和動態平衡。

  2017年前三季度,我國工業產能利用率達到76.6%,創近5年來的最高水平。2017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預計增長6.5%,這是自2010年以來我國工業增速首次加快,改變了工業增長單向放緩的趨勢。

  可以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歷2016年攻堅之年、2017年深化之年,已取得明顯進展,作為主要抓手的『三去一降一補』成效顯著——

  隨著一系列政策的有力推進,鋼鐵、煤炭、火電行業都超額完成年度去產能目標任務;堅持因城因地精准施策、分類調控,商品房待售面積降至近3年來最低;通過市場化債轉股和擴大直接融資,企業杠杆率穩中趨降;通過減稅降費、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物流成本等措施,企業運行成本也開始下降;堅持既補『硬短板』也補『軟短板』,生態環保、教育、基礎設施等投資保持了較快增長……

  以問題倒逼改革,以改革激發創新,以創新促進發展,是近年來中國改革的顯著特征。2017年,我們繼續牢牢抓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有力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改革與創新並駕齊驅,不斷釋放著經濟發展的潛力和活力,淬煉著中國經濟的韌性和質量。

  創新驅動則彰顯出推動經濟發展的『乘法』效應。幾年來,從全球規模最大的無現金交易總量到世界最快的大數據計算,從世界最先進的高鐵網絡到全球領先的數字經濟發展,中國在新科技運用、新經濟發展、新業態培育上取得顯著突破,亮點紛呈,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驅動力』作出了最好注腳。

  全面深化改革成效可圈可點:過去的一年,全面深化改革又完成79個重點改革任務,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完成211個改革任務,各方面共出臺399個改革方案,改革繼續呈現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的生動局面。

  經濟體制改革始終聚焦形成有效的市場和有為的政府。從『負面清單』到『雙隨機一公開』,從『單一窗口』到『一枚公章管到底』,『放管服』改革向縱深推進,中央層面核准項目數量已減少90%以上。企業主體的市場營商環境大為改善,2017年前三季度,全國新登記市場主體又較上年同期增長16.7%,平均每天新注冊企業超過1.8萬戶。

  作為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的重頭戲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營改增試點實施5年多來,累計減稅近2萬億元。僅2017年,各種減稅降費政策為企業減負上萬億元。『國際金融危機之後,我國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率先進行大規模減稅,通過持續推進減稅降費,有效減輕企業負擔、激發市場活力。』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表示。

  保持戰略定力,在區間調控基礎上加強定向調控、相機調控、精准調控,堅持正確工作策略和方法,宏觀調控思路更加清晰,手段更加靈活——

  積極財政政策力度加大、手段增多、效率提昇,實施大規模的減稅降費,加大財政支出結構調整力度,提高支出精准度;貨幣政策方面,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多工具靈活使用、雙管齊下的金融調控和風險監管更加有的放矢。

  『2017年中國經濟沒有出現較大波動,與宏觀調控針對性和精准度提高、新舊動能加快轉換密不可分。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正確處理「穩」和「進」的關系,宏觀政策保持了基本取向的穩定性連續性;繼續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為新動能的持續釋放提供了良好環境。』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邢志宏說。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楊雪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相關新聞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