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擾亂市場公平競爭秩序
『海外假貨』危害不小亟須清理
對話人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中國消費者協會副會長劉俊海
亞太網絡法律研究中心創始人、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教授劉德良
《法制日報》記者韓丹東
《法制日報》實習生潘曉飛
海外代購為何風生水起
記者:隨著代購行業的興起,留學生、旅居國外的國人等都加入代購大軍,甚至常年在國內的人士也搖身一變成了『海外代購』。代購行業雖發展勢頭不減,但有的代購者的行為涉嫌走私,如今又出了假貨橫行的問題。短短幾年時間,即便面臨可能觸犯法律的風險,但代購行業依然『風生水起』,甚至還出現了售假的情況,其中原因何在?
劉俊海:代購出現的原因主要有四個方面:第一,國內消費品市場存在著基本的社會矛盾,就是廣大消費者日益增長的對物美價廉商品的消費需求與供給端或服務商提供的質次價高商品之間的矛盾。具體表現就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都想買到好的化妝品、好的衣服,但是消費者的這一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第二,無論是留學生還是去海外旅游的人,都可以通過代購賺到很多錢。第三,消費類型分為日常生活消費、享受發展型消費和奢華奢侈型。國內一些廠商缺乏誠信,消費者就轉移到海外代購的商品程序中去。第四,監管部門基本上是采取與人為善的態度,監管存在一定的漏洞。
海外代購出現假貨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消費者沒有識別能力,識別不出來假貨和真貨。生產商通過分裝、貼標簽、使用正品的包裝袋等各種逼真的模仿方式來迷惑消費者。二是生產假貨的違法收益高於違法成本,假貨的造價太低,懲罰力度又跟不上。
劉德良:一方面是有些消費者的消費心理問題,認為凡是外國的化妝品、奢侈品就是好的,所以很多人就做起了代購生意。另一方面,我國一些地方存在制假情況,制造假貨的成本遠遠低於轉賣真品的利潤,這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代購售假『副作用』大
記者:我們調查發現,在代購行業,有些是作為中間環節只負責聯系客戶,不親自購買商品,甚至快遞都是供貨商代發,這就造成了代購行業假貨橫行的現狀。代購售賣假貨會涉及哪些法律問題?
劉俊海:生產售賣假貨肯定是違法的。制售假貨的主體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都違反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規定的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公平交易權、安全保障權。消費者買到假貨後,可以直接運用懲罰性損害賠償請求權,按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五條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五百元的,為五百元。
只有這樣,纔能發揮法律的制裁失信、補償受害者、獎勵維權者、警示代購行業、教育全社會、慰藉公眾心理的功能。
劉德良:知假售假既是不正當行為也是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如果盜用冒用他人的商標,就可能會侵犯商標權。權利人既可以選擇商標法也可以選擇反不正當競爭法來維護自己的權利。只不過,這兩部法律保護權利的側重點不同,商標法從權利人的角度考慮,而反不正當競爭法更注重維護市場秩序和維護消費者的權益。
記者:代購作為微商、網店的一部分,所售賣的商品涵蓋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既有護膚品、化妝品等,還有奶粉、水果等食品。如果代購的化妝品或食品是假貨,很有可能對消費者的身體造成影響。那麼,市場上頻頻出現的代購假貨對我國的市場秩序會造成哪些影響?會對消費者帶來哪些危害?
劉俊海:這種副作用和負能量是全方位的。第一,直接侵害了消費者的公平交易權、知情權、選擇權。有的涉及到護膚用品、保健品,還可能直接損害消費者的人身健康。第二,擾亂了市場公平競爭秩序。國產東西質量再好、價格再公道,消費者也不相信國產的比外國產品好。這種『好人受氣壞人神氣』,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應破壞了市場競爭的公平性。第三,助長了不勞而獲的畸形財富觀,可能會形成『掙歪財掙得快』的觀念和惡劣社會風氣。這種社會風氣污染了民風,顛覆了傳統的中華優秀文化。人們可能會認為,代購假貨掙錢快又不會受到懲罰,放著這種錢不掙就是愚蠢。第四,導致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如今的社會是陌生人社會,而陌生人社會要靠契約精神、信托文化和誠信文化來呵護彼此,構建彼此之間的信賴和信任關系。因為代購假貨,人們對陌生人可能會選擇冷漠,選擇不信任。即使陌生人是善意的,也可能會受到人們的敵視。
總而言之,代購出現假貨破壞了社會風尚和誠信體系。有微觀上對消費者個人的影響,也有宏觀上對社會的影響;有對消費者的財產損害也有人身損害;有近期能看出來的,也有潛在的、會慢慢顯示出來的危害。
杜絕假貨需多方發力
記者:消費者在遇到假貨時往往束手無策,維權難度大。比如不知道如何證明真偽、專門機構檢驗成本太高等。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加強規范,從而杜絕假貨現象的發生,維護消費者權益?
劉俊海:消費者應增強科學消費、理性消費、文明消費理念。不迷信洋貨,一定要摒棄佔小便宜的心理。同時,消費者要善於固定和保全證據,比如要保存好商品發票、快遞單、外包裝等,因為打官司靠的是證據。另外,建議消費者增加一些關於消費品的日常知識,對化妝品的指標、顏色、色澤、原材料及包裝要有一個基本的判斷。求人不如求己,自我保護就是最大的保護。
另外,也希望監管部門特別是工商、海關、質監、食藥監、商務部門形成執法合力,消除監管海外代購的盲區和真空地帶,鑄造監管合力,提昇監管公信,確保海外代購售假者的違法成本高於違法收益,確保違法收益歸零,甚至變成負數。只有這樣,纔能提昇消費者維權收益,降低維權成本。
暢通消費者維權通道也是一項重要工作,對經常代購假貨的人要依法納入黑名單,一次賣假貨終身後悔,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確保誠信企業的守信收益高於守信成本。
劉德良:我認為,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對售賣假貨已經有了詳盡的規定,只不過在行政機關執法和監管過程中存在漏洞。因此,一方面執法機關要加大監管和處罰力度,一方面消費者還是要煉就火眼金睛。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呼蘭區: 加大學前教育投入 破解『入園難』2021/09/07
- 網友爆料oner組合岳岳騙p:希望大家追正經明星2021/09/02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