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服務要補上『文化課』
專家認為,當前我國老年人的文化生活需求強烈,但針對老年人的公共文化活動空間顯著不足,文化服務和消費產品不夠豐富
最近,北京瑞齡養老服務機構聯合國安社區推出的為老年夫妻免費拍攝藝術婚紗照的活動在朋友圈引發熱議。據統計,全世界的老年人用於文化活動的時間比例最高,這是因為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已經大於物質需求,時間也日益充裕。

1953年7月21日,遼寧撫順市工人養老院。70歲的張靜明在院內樹蔭下彈三弦,60歲的李秀峰打鼓說書。趙?攝(本報資料照片)
《『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簡稱《規劃》)提出,要豐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發展老年教育,繁榮老年文化,加強老年人精神關愛。
如今,我國人口老齡化增長迅速且數量大,並且各階層老人千差萬別,文化修養的差距,年齡的差別,收入的高低也各不相同,要滿足大量老年群體的差異化文化需求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據調查顯示,當前我國老年人的文化生活總體呈相對匱乏態勢,尤其是針對老年人的公共文化活動空間顯著不足,文化服務和消費產品不夠豐富,養老服務亟需補上『文化課』。
文化生活需求強烈
今年剛過60歲的牛桂珍阿姨和老伴家住北京市昌平區佳運園小區。兩人在西北老家相繼退休後來京隨女兒居住。牛阿姨告訴記者,她在老家喜歡練太極劍,但來京後周邊沒有這方面的團體,比較多的就是廣場舞。她只好參加了一個社區老年人自發組織的佳木斯舞蹈群體,每天上午9點准時去參加,『雖然跟練太極劍不同,但都是老年人在一起唱唱跳跳,也挺開心。』牛阿姨說,一年多來,她通過跳舞認識不少談得來的朋友,她們還建了微信群,常常相約一起逛街買菜。
62歲的郭先生和老伴家住北京豐臺區程莊路附近。自從搬家之後,他們再難找到合適的文化健身活動場所。他對記者表示,之前住的社區緊鄰公園,他和老伴每天清晨、上午和晚上都要一起去公園健身鍛煉,老伴去跳舞,他學習太極拳。搬到現在這個新社區後,附近沒有公園,也沒有大的場地,所以也沒人組織。空閑時間,他們只能在小區樓中間的小塊綠地上轉轉。
對此,公共文化學者郭簃對本報記者表示,這一方面說明了『圈子文化』對於老年人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尤其從外地投奔子女的隨遷老人更希望盡快融入遷入地社區的老年群體。通過參與集體公共文化娛樂活動則是一種較為自然和有效的融入方式,也有利於老年人愉悅身心,快樂養老,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不少地方老年人的公共文化活動空間比較匱乏的現狀。
相較於公共文化活動空間的匱乏,老年題材影視劇和文藝作品匱乏的狀況似乎更為顯著。記者在采訪過程中發現,多數老人表示現在很少有針對老年人的電影和電視劇。今年80歲的劉秀芬阿姨說,現在打開電視,幾乎都是小年輕談戀愛,從古代談到現代,就連綜藝也都是年輕人在玩,沒老年人什麼事,『感覺我們已徹底落伍了』。
央視電視劇頻道資深導演高賽對《工人日報》記者坦言,當下都市情感劇橫行,市場和制作方大都湧向適合年輕人的『小清新』題材。當然,一些影視制作者已經慢慢開始關注老年群體,比如近年來上映的《桃姐》《飛越老人院》《老有所依》等影片以及正在熱映的反映退休生活的電視劇《可愛的她們》社會反響都不錯。
『圈子文化』凸顯重要性
北京市西城區廣外老年公寓院長康延玲對《工人日報》記者表示,對位於市中心的多數養老機構來說,老年文化活動空間和綠化面積明顯不足,只能在有限空間內給老人提供些簡單的文娛活動場地。以廣外老年公寓為例,因位於小區內,室外空間較小,只能在室內為老人提供主要活動場所。
近期,首都體育學院一項針對北京市16個區縣259個街道社區的抽樣調查結果顯示,盡管多數街道社區建有文娛健身場館,可以適當兼顧老年的文體活動,但參與調查的街道社區中,沒有一家專供老年人文娛健身的場館。
劉秀芬告訴記者,連續兩年冬天,她和老伴都參加了以海南為目的地的異地候鳥式養老旅游活動,除了看重當地優美的環境之外,最主要的是『能跟一批同齡的老年人們一起去玩,感覺很有共同語言,也很開心』。
劉阿姨一番話道出不少老年人的心聲,也說明『圈子文化』和集體活動對於調節老年人生活的重要性。長期從事養老服務實踐的瑞齡養老負責人董鴻樂稱,他們發現老年群體對這種『圈子文化』需求更為強烈。不過。他坦言,目前針對老年人的文化類服務總體模式還比較單一,內容也普遍缺乏針對性。
這代表了不少業內人士觀點。資深老年法律文化專家姜寶律師表示,受傳統養老文化影響的老年人,在居家養老中雖有精神文化訴求,但缺乏高品質文化養老的理念。而公共文化服務提供者及文化產品開發者則更多受到中青年勞動力人群的影響,老年群體的精神文化需求尚未得到重視。
長期關注老年文化的北京大學老年研究所穆光宗教授對此有著深刻理解。他接受《工人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上述問題核心還是觀念問題。無論老年人自身的傳統文化觀,還是一些地方的公共文化服務層面,對於老年人群體精神文化需求的認知,都較為滯後,亟待更新。
亟待創新文化養老模式
記者調查發現,目前中國社會養老模式仍以居家養老為主,社區養老為輔,機構養老為補充。而居家養老的模式很大程度導致老年人形成一種封閉保守型的文化娛樂觀念。
董鴻樂認為,文化娛樂是陶冶老年人情操,提昇生活質量,促進身心健康的重要抓手。有調查顯示,67.05%不與子女同住的空巢老人中,有13.7%是獨居老人,長期單調的文化生活嚴重影響這些老人的身心健康。
北京和睦家醫院心理健康中心專家、德國海德堡大學博士李恆醫生在接受《工人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精神文化活動能帶給人獨特的心理按摩效應或稱為『撫慰感』。尤其對於老年人而言,參加群體的文藝活動和一起旅游等方式,都能給其身心帶來愉悅感和安寧感。然而,目前國內對於老年人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尚未充分重視,尤其文化服務老年人的價值尚未得到有效開發。
姜寶表示,老年人更需要在精神心理方面獲得撫慰,而這方面的文化服務和消費產品確實太少,單靠自發組織的文化活動遠遠無法滿足實際需求。他呼吁,從觀念到政策甚至市場一線實踐,做出明顯積極的倡導與改變。
這其中觀念的掣肘是重要原因。業內學者、中國京劇程派藝術研究會副會長張傳瑞認為,不少老年人正是因為受傳統居家養老為主的生活模式影響,很少主動接受新的老年文化生活理念,這也是導致老年文化內容匱乏甚至惡性循環的重要原因。
為此,不少業內人士呼吁更新養老觀念,變『被動養老』為『文化養生』,打造新時代的養老文化,進而提昇老年生活的質量。
在穆光宗教授看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孝養之道在當下一些過於功利化的價值導向中正遭遇衝擊。而繁榮老年文化,根本還是要首先回歸中國傳統孝養文化。引導子女、公共文化服務機構乃至市場更加注重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創新老年文化模式和內容。這樣纔可能真正繁榮老年人的文化生活,使得老年人從精神層面建立文化自信,通過文化自信促進文化養老。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呼蘭區: 加大學前教育投入 破解『入園難』2021/09/07
- 網友爆料oner組合岳岳騙p:希望大家追正經明星2021/09/02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