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月9日電 題:國家科技獎3項授予『水稻科學家』,預示百姓飯碗將發生哪些革命?

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李家洋院士(左)在江蘇省沭陽縣青伊湖農場查看水稻生長情況(2017年10月31日攝)。
科技正在中國掀起一場『飯碗裡的革命』。
8日出爐的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有3項水稻研究成果和團隊上榜: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家洋等完成的『水稻高產優質性狀形成的分子機理及品種設計』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袁隆平雜交水稻創新團隊獲科技進步獎(創新團隊獎);潘國君團隊完成的『寒地早粳稻優質高產多抗龍粳新品種選育及應用』獲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用不到世界8%的耕地養活世界20%左右的人口,糧食安全始終是中國農業發展的主題。水稻育種技術的多項突破,不僅使水稻產量持續提高、種植地域大大擴展,更迎來稻米『量身定制』時代。
獲獎關鍵詞:水稻產量繼續攀高、地域大為拓展、基因組合培育、寒地高產穩產
2017年是『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創新團隊的豐收年:
9月,生長在黃海之濱一片咸水中的特殊水稻——袁隆平團隊培育出的最新『海水稻』喜獲豐收,在6?鹽度的咸水灌溉條件下正常生長結實,最高畝產達到歷史性的620.95公斤。
10月,在河北邯鄲市的超級雜交稻示范基地,袁隆平團隊選育的超級雜交稻品種『湘兩優900』實現畝產1149.02公斤,創下世界水稻單產最高紀錄。
2017年,袁隆平創新團隊在雲南、陝西等13個省區市建立了31個超級雜交稻百畝連片高產攻關示范點,實施『良種+良田+良法+良態』的『四良』配套技術,取得了超級雜交稻超高產的重大突破。

袁隆平在湖南省湘潭河口鎮的試驗田中查看低鎘水稻的長勢(2017年9月29日攝)。
早在1997年,袁隆平即領銜牽頭『中國超級雜交水稻』研究。現在,雜交水稻在中國的年種植面積超過2.4億畝,佔水稻總種植面積的57%,產量約佔水稻總產的65%。雜交水稻年增產約250萬噸,每年可多養活7000萬人口。
如果說袁隆平團隊的探索,使水稻種植在產量上大幅提高、地域上大為拓展,那麼,李家洋團隊完成的應用於水稻高產優質分子育種,則為突破水稻的產量瓶頸,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有價值的基因資源,被譽為『一次新的綠色革命的開始』。他們成功克隆出水稻理想株型基因IPA1,同時建立了高效、精准的設計育種體系。
『「分子設計」育種是世界作物遺傳改良領域最先進的技術,就像組裝一臺電腦,人們想要什麼樣的水稻,育種專家就可以把相關的水稻基因組合在一起。』李家洋說。
另一個獲獎團隊——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佳木斯水稻研究所潘國君團隊,歷經20多年研究,創新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寒地早粳稻『龍粳』系列,解決了寒地早粳稻品種難創高產和穩產問題。
稻米從高產邁向優質,吃得飽也要吃得好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對糧食需求既要吃得飽,也要吃得好。然而,國內大米口感不佳、品質不高等問題長期存在。
『其中的重要原因在於對水稻性狀控制機理不明晰。』李家洋說,水稻產量與稻米品質分別由多個基因控制,不同基因之間相互影響,組成了復雜的『調控網絡』。
通過多年研究,李家洋團隊確定了調控水稻產量和品質的主效基因,並闡明了其分子機理。在此基礎上,通過分子設計育種技術,可以精准選出高產與優質的控制基因『組裝』在一起,從而破解水稻『高產不優質、優質不高產』的難題。
『實現高產與優質的結合,只是分子設計育種的第一步。通過基因精准組裝,未來分子育種可實現更多優良性狀的聚合,像設計工業品一樣設計水稻,對稻米「量身定制」。』李家洋說。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李振聲認為,分子設計育種將帶來育種理念的全面革新。未來可以根據不同人群的健康需要,針對性設計出富含不同營養元素的水稻。
袁隆平團隊核心育種專家鄧啟雲表示,他們選育的超級雜交稻已實現高產與優質有機結合,『Y兩優957』等品種實現了超高產,同時米質達到國標二級優質米標准。
『我國已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在我看來,小康社會就是要實現從過去的「吃飽」向「吃好」轉變。』袁隆平說。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呼蘭區: 加大學前教育投入 破解『入園難』2021/09/07
- 網友爆料oner組合岳岳騙p:希望大家追正經明星2021/09/02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