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薅羊毛』沒那麼容易 『羊毛黨』講述被騙經歷
2018-01-09 09:12:25 來源:法制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羊毛黨』講述『薅羊毛』有多不靠譜

  調查動機

  在互聯網,『羊毛黨』可謂無處不在。

  所謂『羊毛黨』,目前在網上經常被引用的一種解釋是,『羊毛黨』是指那些專門選擇互聯網公司的營銷活動,以低成本甚至零成本換取高額獎勵的人。

  據媒體報道,去年年末支付寶推出賺錢紅包活動,初衷是普及移動支付,吸引更多新用戶,同時也毫無懸念地引來大批『羊毛黨』。『羊毛黨』的『收成』也的確不錯:根據網上流傳的截圖,有的支付寶用戶在短時間內獲取了137.8萬元紅包,有的獲取了52.5萬元紅包。另據報道,支付寶發現並處理的濫用短信賬戶有800個。支付寶將繼續采用技術手段來預防和處理這類行為。

  『羊毛黨』的出現,何以讓一些網絡平臺如臨大敵?

  安徽省合肥市公安局高新分局近日公布一起案件:2017年4月,合肥P2P投資平臺吉匯金融『失聯』,導致各地投資人5000多萬元投資無法收回。經警方調查,互聯網投資平臺聯手『羊毛黨』頭目一同構建的騙局被揭開,相關涉案人員陸續被抓獲歸案。

  究竟是什麼人在『薅羊毛』?『薅羊毛』緣何會牽涉騙局?《法制日報》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在『大羊毛』活動中被騙

  北京市海淀區一所職業學校的學生王鵬(化名)曾經在一個『羊毛黨』聚集的QQ群裡混跡了差不多兩年多的時間。

  一開始,王鵬只是想賺點零花錢,於是在同學的帶領下進了一個QQ群。

  『剛進去的時候,群裡就有兩百多人。等到我退出的時候,群裡已經有四百多人了。』王鵬說。

  這個QQ群最初名為『羊毛之家』,後來改成與『羊毛黨』不相關的名字以躲避網絡平臺的篩查。

  記者在王鵬的指引下加入這個QQ群後發現,群裡每天發布最多的消息就是各種『項目』。『小羊毛』指小項目,零成本,但收益為幾毛到10元不等;『大羊毛』指大項目,多數時候需要花10元或20元的成本,收益為100元以內。多數『薅羊毛』活動屬於小項目,收益也多為幾毛錢,以紅包的形式發放,但是重復性極高。

  『後來,越來越多的人在群裡發布「大羊毛」的假消息,事實上是想騙取你交的那幾十元成本。』王鵬說。

  即使『身經百戰』如王鵬,也在一次『大羊毛』活動中被騙去了160元『成本』費用。

  『160元雖不算很多,但也差不多是我攢了兩個月的錢。』一怒之下,王鵬退出這個群。

  網上促銷不少都是假的

  今年47歲的李阿姨在北京市一家幼兒園上班,近段時間熱衷於在朋友圈、各微信群轉發某商場的促銷活動短信。

  李阿姨轉發的內容往往是這樣的:『……活動1【微信轉發此信息到朋友圈好友送108元圍巾3條】不限量轉發即送、活動2【原價588羊絨大披肩體驗價16元】招聘臨時導購10名,是真的,我領上了……』。

  實際上,李阿姨並沒有領到這樣的羊絨披肩。

  『我弟媳婦兒轉發給我的,我也看到別的人在轉,肯定是真的。就算是假的也沒關系啊,反正我也沒花錢。』李阿姨對記者說。

  據李阿姨介紹,她朋友圈裡的同齡人幾乎都轉了類似促銷活動短信,她知道這件事屬於佔小便宜。

  『這就好像在超市裡領免費雞蛋,超市和我都是自願的,也沒有誰站出來說這件事違法。』李阿姨說,她不怎麼會用電腦,平時也就在微信上轉發一下或者點某個鏈接,看個視頻,太復雜的操作弄不了。

  『有的項目要求實名注冊,我就不願意了,會懷疑是騙子。還有身份證號、銀行卡號更不敢告訴別人。』李阿姨說。

  有一段時間,電商大力促銷,李阿姨在別人發的鏈接裡玩了好幾天與電商有關的游戲,以為掙了好幾十元,但事實上都用不了。

  『給我的都不是現金。再也不參加這種網上的活動了,基本上都是假的。只有商場、超市的活動靠譜,是真的。』李阿姨說。

  銀行卡裡不存錢防受騙

  目前在北京一所高校就讀大二的學生陳童(化名)是在大學生兼職微信群裡知曉並加入『羊毛黨』的。

  『有天,我看到群裡有個學姐發「實名注冊某某某(網絡借貸平臺名稱)可獲得20元」這種信息,我就加了這個學姐為好友。學姐告訴我,她已經注冊並且得到20元,可以推薦給別人,要是第二個人也注冊了,可以得到20元,自己還能得到推薦金10元。那段時間,朋友圈裡都在轉這個消息,確實是真的。白白得30元誰不乾呢。』陳童說。

  注冊後是否會真的使用這個App呢?陳童回答說,『注冊完就刪了,我自己首先不需要貸款,再說要是什麼特別好的軟件,能花錢求我注冊嗎』?

  陳童說,現在她和學姐都在同一個微信群裡交流有沒有關於『羊毛』或者說兼職的信息,她更願意把自己的行為定義為『手機兼職』而非『羊毛黨』。

  『我基本上不接10元以下的「兼職」,這種「兼職」大多需要看很長時間的廣告並且操作復雜,但收益纔幾元錢,太浪費時間。』陳童說。

  在『兼職』過程中,陳童也感到『薅羊毛』是有風險的。

  『很多「兼職」需要實名認證,需要的信息很多,比如身份證號、身份證正反面照片、本人手持身份證照片、銀行卡號等,提供的個人信息越多,得到的傭金越多。』陳童說。

  為了保障自己不被騙,陳童長期使用一個沒有存錢的銀行卡來注冊。

  至於微信『兼職』群的群主,陳童其實並不認識。

  『我不知道他是誰,我一般就是注冊成功後截屏將圖片發給他,他在後臺驗證後會給我發微信紅包。』陳童說。

  □本報記者杜曉

  □本報實習生曹明珠

責任編輯:孫嵐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