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國家科技三大獎持續『做減法』 推薦制『挑大梁』
2018-01-08 07:16:51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劉垠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國家科技三大獎持續『做減法』推薦制『挑大梁』

  ——改革中的國家科技獎勵亮點頻現

  2017年度國家科技獎勵大會即將召開。這是繼2017年5月31日國務院發布《關於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的方案》(簡稱《方案》),獎勵大會『變臉』後首次與公眾見面。

  評審過程有哪些變化,獎勵趨勢有什麼亮點?記者邀請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簡稱獎勵辦)有關負責人答疑解惑。

  『近5年,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三大獎總數基本呈逐年減少趨勢,總數控制在300項以下。2015年和2016年,三大獎總數分別為295項和279項,2017年略有減少。』該負責人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方案》提出的『定額』『定標』的評審制度,已然貫穿於近年評審中。2017年試行授獎數量總額控制,將自然科學獎數量控制在45項左右,技術發明獎約為65項。

  來自獎勵辦的數據顯示,近5年來,自然獎、發明獎、進步獎三大獎總數減少21%,進步獎減少近100項,減幅近35%。三大獎比例分別從過去的10%、15%、75%,調整為15%、25%、60%。

  在提高獎勵質量、優化獎勵結構的同時,繼續拓寬專家和學術組織推薦渠道成為獎勵制度改革的關鍵詞。

  『2016年,我們拓寬了自然科學獎專家推薦渠道,得到了科技界的積極響應。2017年,進一步拓寬技術發明獎通用項目專家推薦的渠道。』該負責人說,自然科學獎評審通過項目中,專家推薦項目較2016年翻了一番,而且兩個一等獎項目全部由專家推薦。

  專家推薦已成為重要的推薦渠道,提昇了推薦項目質量的顯著提昇。同時,2017年還通過中國科協推薦等,動態遴選24個學術團體作為推薦單位。這些舉措,不僅讓更多優秀成果得以脫穎而出,也為試行提名制提供經驗。

  讓科研人員潛心研究,強化科研成果的沈淀和實踐檢驗,是改革中獎勵制度一貫堅守的初心。記者注意到,2017年,對完成人報獎間隔年限和論文使用出臺了更嚴格的規定,在遏制部分完成人搭車報獎、拒絕論文堆砌等方面做出制度安排。

  比如,規定2015年和2016年三大獎獲獎項目的全部完成人,不能作為2017年三大獎推薦項目的完成人。同時,國家自然科學獎提交評審的論文專著數量,從原來的『不超過20篇』減少為『不超過8篇』。

  外塑形象、內聚人氣,改革中的科技獎勵在回歸學術性、榮譽性的同時,也在不斷增強評審的公開透明,如擴大公示內容,連續第三年舉辦公眾旁聽活動。

  該負責人表示,為保證國家科技獎的公正性和公信力,2017年現場考察了25個高等級項目,對隨機抽取的4個技術發明獎和科技進步獎項目開展經濟效益真實性核查,並就最高科技獎初評通過候選人征求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意見,就自然科學獎初評通過項目邀請了海外專家函審,就技術發明獎和科技進步獎初評通過項目開展行業諮詢等。

  (科技日報北京1月7日電)

責任編輯:王傲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