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月6日電題:要適應中國對『洋垃圾』說不
新華社記者 楊駿 韓墨
新年伊始,隨著中國全面禁止進口對環境污染風險高、群眾反映強烈的廢塑料、未經分揀廢紙、廢紡織原料、釩渣等24類固體廢物,讓西方不少國家的垃圾回收企業產生了不適應,有的地方甚至出現垃圾堆積如山的情況,有些『垃圾山』圖片熱傳於網上。
中國有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完善進口固體廢物管理制度的時間表:2017年年底前,全面禁止進口環境危害大、群眾反映強烈的固體廢物;2019年年底前,逐步停止進口國內資源可以替代的固體廢物。所謂見微知著,『洋垃圾』禁令折射出時代前進的腳步,體現了中國環保意識和發展理念上了新臺階,一些西方國家的相關企業要適應和調整。
多年來,中國一直是全球最大的可回收材料進口國。不可否認,一些作為原料而進口的廢物確有『變廢為寶』的價值,一些中國企業也因此創造了利潤和就業。但與此同時,受利益驅動,總有『洋垃圾』以各種名義湧入,而且也存在走私現象,負面影響日益凸顯。一些不負責任的企業處理『洋垃圾』造成的污染排放嚴重損害當地生態環境。
中國對『洋垃圾』說不,受到廣大民眾的普遍歡迎。這說明全社會的共識正在凝聚。『洋垃圾』換來的金銀,是透支未來和環境的金銀,是與高質量發展和『美麗中國』格格不入的金銀。
當前,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已步入新階段。從『藍天保衛戰』到實施被稱為『史上最嚴』的新環境保護法,再到對『洋垃圾』說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對於中國而言,這是轉變發展方式、破解資源環境瓶頸制約、提昇國際競爭力的內在要求,與國家乃至全球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同向而行。
中國對『洋垃圾』說不,讓當前固體廢物的全球流轉模式起了變化。對於某些有毒有害的廢棄物,一些西方國家明明已具備比發展中國家更有效的處理技術,但因成本等考量依然運往他國,這種思路和做法也應變變。
從全球看,共同保障全球生態安全是世界各國必須擔起的責任。通過國際合作提昇固體廢物的處理與回收能力,聯手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纔可能讓人類生活的環境少一些垃圾山、多一些綠水青山。

讓垃圾分類走進百姓家——江浙滬推進生活垃圾分類見聞
46個重點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有了推進『時間表』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呼蘭區: 加大學前教育投入 破解『入園難』2021/09/07
- 網友爆料oner組合岳岳騙p:希望大家追正經明星2021/09/02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