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再使風俗淳,文明植城鄉
光明日報記者高建進見習記者劉成志
改革開放以來,福建泉州憑借國家的好政策和自身『愛拼敢贏』的秉性,創造了我國民營經濟發展的奇跡。曾幾何時,『泉州老板』比排場、比闊氣,成為此地的一大『景致』:婚喪嫁娶大操大辦,動輒數十萬元、上百萬元,甚至上千萬元的花費,令人瞠目結舌。
近年來,泉州市從村規民約、慈善公益和文化引領等方面入手,聚焦婚喪嫁娶大操大辦這一陋習,打響針對不良習俗的一場『攻堅戰』。如今,泉州社風民風向上向善,公序良俗逐步形成,『再使風俗淳』成為這裡的真實寫照
村規民約促文明
新年第一天,福建泉州惠安縣聚龍小鎮的數百位社區居民齊聚在一起,在《小鎮文明公約》百米長卷上簽下自己的名字。聚龍小鎮黨委書記郭振輝告訴記者,如今,這份文明公約得到了每一位社區居民的認同和踐行,並以此重塑了和睦友善的鄰裡關系。『在我們小鎮,人與人之間沒有距離,大家互助互愛,湧現了許多具有小鎮特色的鄉風文明品牌,像「你家一道菜我家一碗湯」的鄰裡宴,像招手即停的「愛心順風車」。』郭振輝這樣說。
近年來,泉州市積極引導鄉村、社區制定村規民約,推動移風易俗。各地公議、公訂、公示村規民約,把群眾意願轉化為共同意志。以前,泉州市東橋鎮5個村由於土地糾紛等歷史原因,曾定下永不往來、互不通婚的陳規。如今,這幾個村在協商之後,相繼召開村民代表會,修改村規民約,破解了村與村數百年互不通婚的禁錮。安溪縣虎邱鎮羅岩村將簡辦紅白喜事納入《村規民約》,對操辦標准作了明確規定,宴請對象限定為主要親戚。『人情負擔減輕了許多,最受益的還是我們老百姓。』羅岩村村民鄭樹琦說。
截至2017年底,泉州市50%以上村(社區)已將移風易俗工作納入村規民約。
不炫闊氣炫公益
泉州人常說『輸人不輸陣,輸陣歹看面』,意思是不甘人後;同時又有扶貧濟困、樂善好施的文化傳統。針對這種現象,泉州市把轉變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等陋習,與發展慈善公益事業結合起來,發出『喪事簡辦、喜事新辦、神事不辦』的倡議,引導廣大群眾把『面子』開支變成公益捐,湧現了許多熱心公益的典型。
泉州晉江市施宣闊老人是位有著60年黨齡的老黨員。他堅持『節省一點點,省錢來修路』的觀念,簡辦70、80大壽和50年金婚,先後3次將子女孝敬的40多萬元全部用來捐建村道。當地群眾特意為他撰制一副對聯,稱『六旬黨齡再修村路,八秩華誕喜慶金婚』。據了解,截至目前,晉江市、鎮兩級慈善總會累計籌募善款37.4億元,有一半以上來自簡辦紅白喜事。
隨著良好風氣的形成,樂善好施在泉州市成為一種風尚。慈善拍賣義賣、慈善一日捐、愛心手術、『行走工程』等愛心活動,掀起了一股平民慈善熱潮。2017年,泉州市的社會捐資超過5億元,分別用於『獎學獎教』、老人事業、美麗鄉村建設、慈善救助等。
文化引領樹新風
移風易俗是一場積極的文化變革,要靠文化的滋養和浸潤,纔能堅守和持久。
泉州的家規家訓文化發達,很多宗族的家風祖訓,都要求族人愛國愛鄉、盡忠盡孝、勤廉簡朴。泉州市編輯出版《泉州家訓》《鄭成功書聯》《蔡氏古民居家訓家規集粹》等書籍,還建起晉江龍湖施氏大宗祠、南安蔡氏古民居等首批20多個家風家訓文化大觀園,用古往今來的典型事例,闡述傳承優秀的歷史文化。
同時,泉州大力開展文化惠民工程,以優秀作品展現新時代優良風尚。2017年,晉江市組織開展『古邑新風進萬家』的社區巡回演出,融入眾多『晉江元素』的原創節目,讓觀眾在笑聲中得到啟迪,共同參與到移風易俗的事業中。泉州市還支持、鼓勵基層舉辦文體賽事、志願服務、科學普及、法治宣傳等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把以往敬鬼敬神的『普渡日』變成『文體活動日』『志願服務日』『扶貧濟困日』。文化的滋養熏陶,使得泉州城鄉新人新事蔚然成風,文明風尚處處飄香。
《光明日報》( 2018年01月05日04版)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呼蘭區: 加大學前教育投入 破解『入園難』2021/09/07
- 網友爆料oner組合岳岳騙p:希望大家追正經明星2021/09/02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