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學兵正在摘菜,身後是加蓋了一層的新房。記者顏安攝
開欄語
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是我國農業農村發展進入新階段的新部署。把黨的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實到千家萬戶,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農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黨報義不容辭的責任。
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和對新聞工作者『走轉改』要求,本報今年繼續鼓勵記者下基層、轉田坎,實地采寫最鮮活、最接地氣的新聞稿件,並開設『來自田坎的報道』欄目。希望通過這些報道,反映黨中央國務院、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反映基層群眾真實的生產生活狀態以及他們的企盼。
敬請關注。
『來,外面冷得很,快進屋來烤烤火!』1月3日,重慶日報記者來到奉節縣平安鄉文昌村,村民朱學兵熱情地招呼著。
這是一座磚混結構的農房,家裡沒什麼像樣的家具電器,牆壁也沒抹灰,看上去有些簡陋。
然而,住在這樣的房子裡,朱學兵已是無比滿足——51歲的他,人生中經歷了兩次搬遷,住房從山洞變為土房,再變成現在的磚混房,殊為不易。
當了25年的『山頂洞人』
從這座磚混房背後往山上走200米,有一個山洞,朱學兵曾在這裡住了25年。
山洞裡很黑,只有洞口照進來的微弱光亮,借著手機裡的手電筒光,重慶日報記者發現,這個山洞空間很高,進深卻不到20米,洞壁各種怪石凸起,一不小心就會撞上。
山洞雖已廢棄多年,但仍能看到當年朱學兵在此生活的痕跡——位於洞口邊的灶臺是用泥巴砌成的,覆滿雜草,一角已坍塌。旁邊有幾塊破爛的木板,下面墊著玉米秸稈,這就是床。
朱學兵一家當年為何住在這山洞裡,還有一段故事。上世紀60年代,朱學兵的父母結了婚,但父親是頭婚,母親是二婚,民風保守的村民們老是在背後指指點點,父母一氣之下放棄了村裡原來的住房,躲進了這山洞裡。饒是如此,母親依然沒能抵過風言風語,在朱學兵兩歲時就郁郁而終。
從小在山洞裡長大,朱學兵沒有覺得任何不適。常人能想到或者想不到的那些山洞生活的糟心事,在幼年的他看來都可以克服——除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因為山洞陰暗潮濕,看書寫作業的桌子板凳用不了多久就要長霉;第二件事是洞壁和洞頂經過長期煙熏火燎,滴下來的水呈現朱紅色,像豬血一般,這讓他感到有些可怕;第三件事就是,在學校聽老師講了關於『山頂洞人』的知識後,他常常覺得自己像『山頂洞人』。
隨著年齡增長,看多了別人溫暖乾燥的房子,再看看自己的山洞,朱學兵想搬離山洞的想法越來越強烈,可沒錢,一家人能往哪搬?
人生第一座房子是土坯房,也是愛心房
在山洞裡出生並居住了25年後,1992年朱學兵終於迎來第一次搬家。
那一年,政府開始清理住在洞穴裡的貧困戶。作為文昌村唯一的『山頂洞人』,朱學兵在政府的安排下搬了出來。
『補助了我們500塊錢,讓我們在外面蓋個房子。』朱學兵說。
但要建房,500塊顯然不夠。於是,村裡便發動黨員乾部給他投工投勞,總算把土坯房的四面牆壁給立了起來,到了蓋房頂時實在是沒錢了,村裡又讓黨員一人捐一根木料,朱學兵四處去尋了些塑料薄膜、膠紙覆在上面,用磚頭壓著。
就這樣,這座『愛心土坯房』好歹算是建成了,這也是朱學兵人生中第一次住進真正意義上的房子。這一住就是10年。
但畢竟是土坯房,而且建造時缺錢少料,住久了,各種問題也就出來了。牆壁開始漏風,到了冬天特別冷,下雨時,外頭下大雨,家裡就下小雨。『床罩上方的膠紙要是兜滿了漏水,就會「嘩」地一下倒下來,鋪蓋枕頭都會打濕。』朱學兵拼命地種地、養豬、打零工掙錢,夢想著有一天能住上磚瓦房。
2002年的第一場雪,壓垮了土坯房的最後一根木條,半個家坍塌了下來,蓋新房已是迫在眉睫。
土坯房變磚混房,還娶了老婆
『要蓋,就要蓋一個不漏雨、不透風、不被大雪壓垮的房子。』朱學兵這樣想。他絞盡了腦汁,東拼西湊了一萬多元,在離土坯房不遠處蓋起了兩間磚混結構的房子。
憑著新蓋的房子,此時已35歲的朱學兵有了娶老婆的『資本』。幾經周折,他與同村的張祖燕結了婚。張祖燕比他小17歲,身患癲癇、癡呆等疾病,隨時需要他照料,但朱學兵還是很滿足,『就我這條件,對方父母能同意女兒嫁給我,已經是燒高香了……』
年邁的父親在朱學兵娶了媳婦兩個月後便撒手人寰。此後,朱學兵陸續有了3個小孩,兩間房越來越不夠住,於是他又想到了擴建房屋。
但家裡5口人,3個孩子都在讀書,正是用錢之時,張祖燕又時刻需要人看著,家裡全靠朱學兵一個人,哪有錢搞擴建?
磚混房再擴建,生活更『有勁』
轉機出現在我市實施精准脫貧,特別是去年平安鄉被列入全市18個深度貧困鄉鎮後,在各級黨委政府大力幫扶下,朱學兵一家再次迎來了新的曙光。
『C級危房補貼了7500元,再加上扶貧貸款拿到了兩萬多元,我用這些錢加蓋了一層樓,一下多出了3個房間,我們兩口子一間,兩個女兒一間,兒子單獨一間,徹底解決了居住問題。』朱學兵高興地說。
更讓他開心的是,不僅是居住條件,一家人的生活也在精准脫貧過程中有了明顯改善:一家5口人都被納入了低保,每月有1080元收入;三個孩子讀書也有補貼;朱學兵享受了1.35萬元的產業補貼,養了10只山羊,種了兩畝辣椒;村裡還給他提供一個掃地的公益性崗位,每年有5000元。
『政策這麼好,我自己當然也不能閑著,現在娃兒還小,最大的也纔14歲,今後花錢的地方還多。』朱學兵的確沒閑著,活得越來越『有勁』,除了種地、打零工,他還養了3頭豬、10只羊。這3頭豬,他准備留下一頭制成臘肉,另兩頭賣掉,不過最近豬肉行情不太好。『我想過段時間再出手,到時賣了好價格,正好一家人過個豐盛年!』朱學兵喜滋滋地說。
采訪結束前,朱學兵又把重慶日報記者帶到山洞,『明年我准備在洞裡修點圈捨,喂幾十頭豬,再把山洞旁的山坡圈起來,讓豬就在山間放養,你覺得怎麼樣?』頓了頓,他又像是在自言自語:『等掙了錢,我就把這房子再裝修一下。今後娃兒大了,工作了,說不定我還會有更好的房子住。』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呼蘭區: 加大學前教育投入 破解『入園難』2021/09/07
- 網友爆料oner組合岳岳騙p:希望大家追正經明星2021/09/02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