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港澳臺
搜 索
采訪手記:新華社記者駐點臺灣的年度記事
2017-12-30 18:17:17 來源:新華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新華社北京12月29日電題:采訪手記:新華社記者駐點臺灣的年度記事

  新華社記者

  2017年的臺灣,籠罩在『低氣壓』的社會氛圍下。由於兩岸關系陷於僵局,島內經濟民生深受影響。民進黨當局不思紓解臺灣之困,反而推動『去中國化』,沈迷於操弄政治權謀,導致社會爭議不斷,民怨四起。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兩岸同胞交流融合呈現生動圖景,特別是在兩岸開啟交流30周年之際,臺灣同胞深情講述『兩岸一家親』的動人故事,熱忱表達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的迫切呼聲。一年來,新華社記者深入寶島各地,用心看見臺灣、報道臺灣。在他們的采訪本裡,有哪些記憶耐人尋味,就聽聽他們的歲末講述。

  感受『焦慮』

  記者劉歡(1月5日至4月4日在臺駐點):

  2017年農歷春節,我來到日月潭采訪。這是民進黨當局上臺後的第一個春節。與此前八年顯著不同,這個大陸游客來臺時的必游景點在『黃金假期』裡顯得冷冷清清。

  日月潭玄光碼頭的阿婆茶葉蛋店前,以往排著長隊的購買人潮已不復見。阿婆說,現在大陸游客來得少了,生意差了很多。曾經熙熙攘攘的環湖自行車道也是車流稀疏。租借自行車的老板無奈地感嘆『生意做不下去了』。

  大陸游客人數驟減,主要原因在於民進黨當局不承認『九二共識』,『去中國化』動作不斷,以及縱容島內『臺獨』勢力作亂,使兩岸關系發展的良好氛圍遭到破壞,讓大陸民眾赴臺旅游意願明顯降低。我在臺灣各地采訪時了解到,兩岸交流放緩對臺灣經濟民生的負面影響不斷加深,百姓深感懮慮,對當局相關政策強烈不滿。南投縣計程車司機白義詮對我說,『政客不知底層人想什麼、過得怎麼樣。這樣下去,臺灣經濟會越來越慘。』

  看見『鄉愁』

  記者章利新(4月3日至7月1日在臺駐點):

  今年駐臺期間,我印象最深的是采訪臺灣作家齊邦媛和學者薛仁明。他們身上有同一種對中國文化和歷史的驕傲,也有同一種對臺灣現狀的懮傷。

  93歲的齊邦媛不會上網,和外界聯系主要靠寫信。我給她寫電子郵件約訪,她手寫了回信,由助理掃描成電子版再發郵件給我。看到齊老師的工整字跡,我感到特別溫暖親切。

  在她創作《巨流河》的書桌旁,我們聊了三個多小時。當了一輩子老師,她像備課一樣認真准備受訪,在紙上寫下每個問題的回答要點。談到朱光潛、吳宓、錢穆這些老師,她滿懷深情。她說自己最大的受益就是培養了文化的『品味』。

  采訪中,齊邦媛用得最多的詞是『惆悵』。這種惆悵不僅來自她親身經歷的從巨流河到啞口海的百年漂泊,也源自臺灣社會對這段歷史的普遍淡漠。她說,寫這本書的初衷就是要讓臺灣年輕人記住這段歷史。

  幾次見到薛仁明,他都一身中式布衣,在課堂上把《論語》《史記》等中國文化經典講得『光明喜氣』。他說『裡面有中國人的精氣神』。在臺北課堂上只有20多個聽眾,平均年齡近60歲。這是薛老師懮心之處。他說,在大陸上課,聽眾多而且年輕。

  在臺北,我聽過多個名師的國學講座,聽眾情況大體相似。由於『獨』派勢力長期操弄『去中國化』,不少臺灣年輕人對中國傳統文化失去了感覺和感情。薛仁明說,如果今天他只能在臺灣講課,會陷入深深的無力。幸好在大陸,傳統文化正在興起。

  關注青年

  記者何自力(6月30日至9月27日在臺駐點):

  不確定的兩岸關系形勢,不開放的心態,不知所措的產業方向,是臺灣看不清未來的『罩門』。這是我今年駐臺期間聽到許多采訪對象的一致感慨。島內經濟不景氣,青年普遍淪為低薪一族。據臺統計單位調查,島內三分之一受僱者月薪不到3萬元新臺幣。

  我也看到,面對困境,越來越多臺灣青年開始覺醒。通過參與兩岸交流,他們日漸感受到大陸發展機遇大、政策好。尤其是大陸的創業創新熱潮,正激發出臺灣青年搶搭大陸發展快車的熱望。

  年初,廈門航空赴臺招聘臺灣籍空服員,吸引約2300名臺灣青年踴躍應聘,最終有60人入圍。我采訪了解到,作為『臺灣青年就業創業基地』,廈航還將把臺籍人纔招聘拓展到機務維修工程師等專業。

  臺灣《聯合報》調查發現,有超過五成的臺灣年輕人願意前往大陸就業,四成民眾願意讓子女到大陸就讀。臺灣民眾願意『西進』就業、生活、讓子女前往就學或定居的比例均創新高。

  十九大報告提出,將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實現互利互惠,逐步為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我相信,大陸方面的政策會吸引更多臺灣青年參與兩岸交流,從中找到機會,成就夢想。

  還原歷史

  記者劉剛(9月26日至12月24日在臺駐點):

  30年前,臺灣一群大陸籍老兵衝破阻隔兩岸近40年的藩籬返鄉探親,為兩岸恢復交流打開了一扇門。圍繞兩岸開啟交流30周年的主題,我們采訪了島內的老兵、大陸配偶、媒體人、旅游業者、專家學者等,通過報道他們的人生故事,還原兩岸交流的歷史脈絡。

  我們采訪的島內人士中,有當年參與推動老兵『回家』運動的重要成員楊祖珺、王曉波,有帶著老兵骨灰魂歸大陸的高秉涵,有發起兩岸小天使活動的翁林澄,有致力推動兩岸文博交流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周功鑫,以及嫁來臺灣的多位大陸配偶等。他們參與兩岸交流的堅持讓我感動又有些心酸。在民進黨當局舉辦的紀念活動中,很難看到這些重要歷史見證人的身影。『諷刺的是,現在搞「臺獨」的人卻標榜自己是促成老兵回家、推動兩岸破冰的功臣。』楊祖珺憤慨地說。

  這種歷史錯亂在島內還有很多。在民進黨當局和『臺獨』政客操弄下,兩岸交流的歷史、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歷史,甚或數百年臺灣史,都被改得面目全非。

  在當下的臺灣,敢於大聲講出歷史真相的人常被打壓,敢於大聲促統者更遭迫害。就在我結束駐點前幾天,王炳忠、侯漢廷等4名新黨青年黨工突遭臺檢調機關搜索、偵訊,此事震動了臺灣社會。

  『只因為我們堅決反對「臺獨」、支持兩岸和平統一,就遭受當局無情的政治迫害,但我們不會放棄使命。』侯漢廷說。王炳忠則表示,『我要為更多已開始在思考臺灣命運的同胞發出聲音,讓更多人思考臺灣要面對的問題』。

  真心希望如王炳忠所願,廣大臺灣同胞能深刻思考臺灣的前途,做出正確選擇。

責任編輯:焦志明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