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央行出手規范條碼支付 4月1日起線下支付無補貼
2017-12-29 06:56:24 來源:人民網  作者:羅知之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人民網北京12月28日電 近年來,遍布大街小巷的條碼支付業務快速發展,市場份額持續增長,在給消費者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因為准入門檻太低、安全隱患滋生而受到監管關注。

  12月27日,央行發布了《中國人民銀行關於印發〈條碼支付業務規范(試行)〉的通知》,配套印發了《條碼支付安全技術規范(試行)》和《條碼支付受理終端技術規范(試行)》,對條碼支付實行分級限額,自2018年4月1日起實施。其中,消費者使用靜態條碼支付,單日累計交易金額不超過500元,商家『燒錢』『補貼』等不當競爭手段也將被限制。

  專家表示,本次條碼支付規范對支付寶和微信影響最大,新規實施之後,有利於市場參與者之間展開公平競爭。對於用戶來說,今後線下支付將無法獲取補貼,但是用戶的支付賬戶會更加安全。

  靜態條碼支付單日交易額不超500元

  央行相關負責人介紹,不管是商家掃消費者手機上的付款條碼,還是消費者用手機掃商家貼在櫃臺上的收款條碼,只要是通過掃條碼完成的支付都在條碼支付的范疇內。

  值得注意的是,條碼分為靜態條碼和動態條碼,前者是長期有效,商家貼在櫃臺上收款用的,安全系數較低,會有不法分子『調包』換成自己的收款碼;後者是單次收付款時,在手機電子屏幕上動態更新的,不易被替換和盜用。

  針對種種安全隱患,央行出臺了三份通知和規范,主要措施有五條:一是強調業務資質要求;二是重申清算管理要求;三是要求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秩序;四是規范條碼生成和受理;五是加強商戶管理和風險管理。

  此外,央行要求,銀行、支付機構應根據規定中關於風險防范能力的分級,對個人客戶的條碼支付業務進行限額管理。具體來說,風險防范能力分為A、B、C、D四級,最高的是A級,可與客戶通過協議自主約定單日累計限額;最低的是D級,即使用靜態條碼的,同一客戶單個銀行賬戶或所有支付賬戶單日累計交易金額應不超過500元;B、C級的單日累計交易金額上限分別設定在5000元和1000元。

  《通知》還規定,以同一個身份證件在同一家收單機構辦理的全部小微商戶基於信用卡的條碼支付收款金額日累計不超過1000元、月累計不超過1萬元。

  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薛洪言分析稱,小微商戶在特約商戶審核時享受綠色通道,也成為部分不法分子實施信用卡套現、虛假交易的重要渠道,新規能夠有效防范這類違規行為。

  專家:對支付寶和微信影響最大

  對於央行連發三份文件規范條碼支付,融360理財分析師劉銀平指出,條碼支付主要針對的是線下消費支付,近兩年發展得非常快,無論是大型商場、酒店,還是小型便利店、路邊小攤,甚至是乞討者都用起了二維碼或條紋碼支付方式,雖然非常便捷,但是准入門檻太低,安全隱患非常大。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次新規中,央行明確提出了『不能為了追求短期的市場份額,采取「燒錢」、「補貼」等不當競爭手段』。

  對此,薛洪言表示,支付本就是微利業務,中小支付機構無力補貼市場,站在監管機構角度,部分機構采取『燒錢』、『補貼』等方式拓展市場不利於整個支付生態體系的穩定與健康發展。

  整體來看,業內普遍認為,新規對支付寶和微信兩大支付機構影響較大。劉銀平表示,本次條碼支付規范影響最大的就是支付寶和微信,新規實施之後,有利於市場參與者之間展開公平競爭。對於用戶來說,今後線下支付將無法獲取補貼,各種優惠活動沒有了,但是用戶的支付賬戶會更加安全。

  專家還提醒,由於靜態條碼容易被篡改或者變造,也容易感染木馬或病毒,因此建議消費者盡量使用動態條碼支付。銀行、支付機構提供收款掃碼服務時,也應該使用動態條碼,設置條碼有效期、使用次數等方式,防止條碼被重復使用導致重復扣款,確保條碼真實有效。

責任編輯:楊雪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