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港澳臺
搜 索
外來投資佔比低 臺灣經濟弊病纏身積重難返
2017-12-25 11:21:02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外來投資佔比低島內資金不買賬

  臺灣經濟弊病纏身積重難返

  本報記者柴逸扉文/圖

  據臺灣媒體報道,2015年臺灣吸引僑外資投資案例1952件,2016年為1909件,今年截至12月初有1671件,連續3年下滑。聯合國『世界投資報告』數據顯示,2016年世界各經濟體外來直接投資存量佔GDP的比重平均約為35%,臺灣只有14.2%,比率明顯偏低。

因不滿『勞動基准法』修法,臺灣多個勞工團體近日發動游行,要求臺灣當局行政機構撤回此次修法。

  外商投資減少的同時,臺灣本土企業也不斷出走,內資同樣在流失。臺灣工商協進會理事長林伯豐表示,投資環境友善化是首要課題,當局若有心增加臺灣的投資,前提是必須鼓勵內資繼續在臺灣投資,外資就會進來。『內資都不投資,外資為何要來?』

  『五缺』問題很嚴重

  為什麼外資企業和本地企業不願在臺灣投資?在眾多因素中,被提及最多的就是『五缺』問題——缺水、缺電、缺地、缺纔、缺工。

  外商方面,臺北美國商會、歐洲商會等團體的年度報告連續反映,外商來臺投資面臨水電供應不穩、中北部地區土地供給不足、中南部招募不到所需專業技術人纔等困難;而在前不久舉行的臺灣工商協進會與臺『行政院長』賴清德進行的早餐會上,工商團體也圍繞『五缺』的後續規劃問題作討論建言。

  在『五缺』中,首當其衝的是『缺電』。由於民進黨在沒有推出配套舉措的情況下推進『非核家園』,造成島內大幅度缺電,如今臺灣又因為冬季霧霾而削減燃煤發電量,更造成電力的『雪上加霜』。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就曾表示,臺積電的晶圓流水線必須24小時運轉,停電一秒鍾就會造成重大損失。由此可見,如果缺電,企業家的投資興趣就可能大為減少。

  而在『缺纔』和『缺工』方面,臺灣的薪資不具備競爭力,包含『一例一休』政策的『勞動基准法』雖然一再修正,但還是沒有解決勞工如何避免長時間加班、過勞工作的問題。

  此外,臺灣地區山坡陡峭、雨勢集中、河川短促,加上人口密度高、當局管理不善,形成『缺水』;地狹人稠、部分財團屯積工業用地圖利,造成『缺地』。這『五缺』因素影響了本土和外資企業在臺發展的積極性。

  法規死板優惠少

  如果說『五缺』的存在是外商和本土企業不想在臺灣投資的不利條件,那麼,法規死板和優惠舉措少,則讓這些企業覺得在臺投資缺少誘惑力。

  美國商會近日表示,臺灣內需市場小,且與主要貿易伙伴尚未簽訂雙邊或多邊貿易協定,長此以往,存在被邊緣化的風險。在內外在因素不足的情況下,若想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競爭力,臺灣在很多地方應該要更開放、對外資更友善。鄰近的新加坡、香港、越南等都加速開放腳步,相較之下,臺灣法規僵硬,無法回應產業所需,令外商懮心。

  英僑商務協會認為,引進國際資金是一場競賽,他們支持臺灣放寬對外國投資的限制、簡化審查程序,並引入更多國際人纔,如果能招攬國際人纔來臺工作,有助於臺灣建立創新創業環境。

  同樣,林伯豐也強調,投資環境友善化是首要課題,在友善環境上,稅制、法規方面的國際接軌是重中之重。在法規層面,他特別以第三方支付為例,就因為法規的限制,讓臺灣在互聯網、大數據的發展上落後,也就遑論吸引創新科技業的投資者。

  臺灣商業總會理事長賴正鎰認為,想要外資來臺灣投資,就要問臺灣有什麼投資機會,來了能夠投資什麼,又可以在哪裡投資?在稅制上,臺灣又有什麼優惠可以吸引外資的?他說,目前臺灣在不管是投資移民政策或是延攬人纔制度上,依然有很多的管制。

  調整轉型困難多

  面對企業投資出現滑落的情況,臺當局關注到了這一問題並提出措施因應。賴清德表示,未來要通過簡化外商僑商投資審議程序、開放外資投資及跨行業經營、加強對外招商且以能帶動島內創新產業發展者發展這三項舉措來推動外資投資的增長。

  不過,這一建議提出後,島內輿論並不認為三項措施會行之有效。《中國時報》評論表示,這三項舉措大幅拉高外資來臺投資很難,特別是當前臺灣被許多宏觀政策與結構性問題綁架時,小枝小節努力的效果必然被抵銷。這其中包括經貿邊緣化、兩岸關系緊張,以及供電危機、人纔流失、薪資停滯等問題,都需要先解決。

  除了針對外商投資的三個舉措,賴清德還在與臺灣工商協進會的早餐會上向與會企業提出『投資臺灣』『提高員工起薪』『多多指教』的三個拜托。但對於這樣的呼吁,企業代表則回應以『三要』:『要凍漲基本工資』『政策要松綁』『要核能發電』。

  林伯豐直言,要企業在臺灣再投資,當局必須要化解企業對缺電、限電的疑慮。而關於提高員工薪資的部分,張忠謀則表示,提高薪水是自由人力市場的自然發展,當局出來勸企業提高薪水,基本違反了自由人力市場的運作。其他企業也認為,業務興盛之後為辛苦員工加薪是水到渠成的事,不需要他人來叮囑,時機未到在一旁大聲呼吁,也於事無補。

  (本報臺北12月24日電)

責任編輯:孫嵐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