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創新力:推動經濟和產業走向全球高端
2017-12-24 12:10:20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作者:佘惠敏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已崛起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正面臨一場深刻的動力變革。要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實現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50年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將『創新力』作為驅動力取代傳統的要素驅動模式,就成為一個必然的選擇。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事業蒸蒸日上、『雙創』版圖欣欣向榮,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湧現,『創新力』已成為驅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實力』塑造新格局

  幾天前,全球科學界公認的權威刊物《自然》雜志評出2017年十大科學人物,入選人是過去一年裡在全球科學界最具影響力或最具重要性的人物,中國科學家潘建偉名列其中。『在中國,有人稱他為「量子之父」。對於這一稱呼,潘建偉當之無愧。在他的帶領下,中國成為遠距離量子通信技術的領導者。』《自然》雜志在新聞特寫《量子之父》中這樣描述他的地位。

  此言不虛。發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並成功完成全部預定科學目標、成功實現世界首次洲際量子通信、研制出世界首臺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光量子計算機……幾年來,潘建偉團隊不斷刷新量子信息研究的世界紀錄,成為重量級的領跑者。

  『感謝新時代,感謝偉大的祖國。』在獲知入選十大科學人物後潘建偉說:『吾輩當繼續努力前行,不負眾望!』

  這並非孤例。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科技創新水平不斷提昇,推動我國實現從跟跑為主到跟跑、並跑、領跑『三跑』並存的歷史性轉變。越來越多像潘建偉這樣的科學家成長起來,中國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知識產出國。

  在基礎研究領域,量子信息、高溫超導、中微子振蕩、乾細胞和基因編輯、納米催化等領域都取得大批世界領先的原創成果;在戰略高技術領域,空間科技、深海探測、超級計算、新一代高鐵、核能技術、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發等創新成就舉世矚目;在國際公認的衡量基礎研究影響力的『自然指數』排行榜上,中國科學院連續5年綜合排名全球第一,多所中國大學躋身全球大學50強……

  我國科技發展已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科技創新能力正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轉變,這種創新實力的崛起,正在改寫世界科技創新版圖,塑造出新的格局。

  正如外媒近日發表的一篇文章《為在技術上超越美國,中國正在做什麼》中所說:『曾經完全是外國技術進口國的中國現已成為一個出口國。這個國家創下了一年內申請專利最多的新紀錄,其專利申請數量的增長速度超過其他任何國家。』

  『雙創』培育新主體

  中國對世界創新格局的改寫體現在方方面面,其中高技術產業發展水平是衡量國家創新競爭力的重要指標。2012年,在世界500強企業的高技術企業中,我國只有1家企業入圍,到2016年有11家企業入圍,超過日本的6家,與美國19家的相對差距也明顯縮小。

  這種趨勢在初創企業中體現得更為明顯。

  估值達到10億美元以上的初創企業被稱為『獨角獸』企業。自2013年『獨角獸』概念被提出以來,美國一直處於領先地位,但近幾年,美國的霸主地位漸漸被動搖,中國正在迎頭趕上。2013年中國『獨角獸』公司數量為0,而2017年至今世界上新誕生的『獨角獸』公司中,36%來自中國,41%來自美國。

  波士頓諮詢公司(BCG)、阿裡研究院、百度發展研究中心和滴滴政策研究院今年9月聯合發布的報告《中國互聯網經濟白皮書:解讀中國互聯網特色》顯示,中國技術公司成為『獨角獸』企業的速度比美國更快。中國人創立的這些『獨角獸』企業,從初創到估值10億美元,平均花費4年時間,而美國公司則要花費7年。中國有46%的『獨角獸』公司兩年就實現了這一目標,而在美國,這一比例僅為9%。

  這些迅速崛起的高科技初創企業,體現了中國自2014年首次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以來,『雙創』事業的蓬勃發展。

  科技部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中心主任張志宏認為,『雙創』對於中國經濟的轉型發展,尤其是對新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截至2016年底的統計數據顯示,全國共有4298家眾創空間,與3000餘家的科技企業孵化器和400餘家的企業加速器及156家國家高新區打造了接遞有序的服務鏈條,形成從創意到產業的創新創業服務生態。

  『全國131家獨角獸企業中,104家在國家高新區,中關村科技園區擁有65家獨角獸企業,是全球除硅谷之外獨角獸企業數量最多的區域;全國互聯網百強企業中96家誕生於國家高新區。』張志宏在近日《國家高新區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17》發布會上做報告時說,國家高新區在全國率先形成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動局面,國家高新區創新能力提昇的重要標志,就是培育了一大批創新活動活躍、創新人纔集聚、創新投入增加的科技型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形成了有效支橕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新主體』。

  『智造』開創新業態

  中國正在向創新驅動轉型,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從2012年的52.2%提高到2016年的56.2%。在將科技實力變現為經濟動力的過程中,『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邁進,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

  過去,國際市場上,『中國制造』標識的往往是價格低廉的低附加值產品,但現在的情況已經大不相同,『智造』讓中國貨有了更高附加值。全世界超過70%的智能手機由中國制造,世界市場份額前5名的智能手機品牌中,中國佔3席。中國還生產了全世界80%的太陽能電池板、空調、個人電腦。

  2017年5月,來自『一帶一路』沿線的20國青年評選出了中國的『新四大發明』:高鐵、支付寶、共享單車和網購。這既是新的產品,也代表了引領世界潮流的新業態和新生活方式。

  開創了新業態和新模式的中國『智造』,正在被世界所共享。

  從單純的建設及裝備出口,到建設、裝備和標准的整體輸出,中國鐵路『走出去』腳步已邁入五大洲數十個國家。尤其是雅萬高鐵的建設項目,作為中國高鐵標准『走出去』的第一單,全部采用了中國高鐵的技術和裝備,讓世界清楚看到『中國制造』的強硬實力。『中國高速鐵路網的持續大規模擴展並向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延展,正在形成世界軌道交通格局的巨變和技術產業的重構。』北京交通大學教授賈利民說。

  改變中國人付款方式的移動支付,也開始改變世界人民的支付方式。在德國,漢高和阿爾迪等知名企業已通過電商平臺進入中國市場;在印度,得益於中國互聯網企業的投資與技術支持,手機下載Paytm就可實現充值、有線電視付費、實時轉賬、掃碼消費和電影購票;在新加坡,為推動移動支付的發展,政府公布了『智慧國家2025』十年計劃。

  黨的十八大以來,『創新』被提昇到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成為五大發展理念之首。只有培育出強大的創新力,中國纔能取得未來世界科技競爭的戰略優勢,纔能推動經濟和產業發展走向全球產業鏈的高端。(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佘惠敏)

責任編輯:焦志明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