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18日至20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圖片來自:新華網
央視網消息:12月20日,十九大後首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閉幕。會議明確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推動高質量發展』這一根本要求。刊文中7次提到『高質量發展』,這一關鍵詞已成為社會熱詞。
近年來,習近平關於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論述,為我國經濟下一步發展指明方向,具有很強的時代意義、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
——中國經濟進入新時代

10月18日,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作報告。圖片來自:新華網
高質量發展,是什麼樣的發展?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有著如下表述:明確了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是『實體經濟』,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兩大原則,推動經濟發展的三大變革,即『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目標。
其實早在由習近平擔任起草組組長的十八大報告中就明確提出要『切實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2014年5月,習近平在河南考察工作時,提出了質量領域著名的『三個轉變』——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還提出了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論述——新常態。
2015年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詞首次進入公眾視野。2015年11月10日,習近平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11次會議上指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自此,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我國經濟新常態下的一項重要工作,提昇供給質量也成為我國質量提昇的『主戰場』。
2017年1月,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必須把改善供給側結構作為主攻方向,從生產端入手,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側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推動我國經濟朝著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當前,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均GDP突破8000美元,處在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既要借鑒發達國家質量發展的成功經驗,也要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重大國情,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質量發展道路。
習近平強調經濟發展質量、社會發展質量等宏觀質量問題,同時也關注消費品質量、食品農產品質量、建築工程質量、武器裝備質量、環境質量等具體質量問題。習近平在2013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給老百姓一個滿意的交代,是對我們執政能力的重大考驗』。這些重要論述,是站在我國社會發展的歷史方位,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大局出發進行的戰略思考。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依蘭縣堅定產業強縣戰略 助力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2021/09/08
- 網友爆料oner組合岳岳騙p:希望大家追正經明星2021/09/02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