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讓主流的回歸主流 熒屏召喚『溫暖的現實主義』
2017-12-23 15:57:32 來源:中國文化傳媒網  作者:劉佳璇 易丹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原標題:熒屏召喚『溫暖的現實主義』

  『現實題材電視劇豐收,網絡文學改編的古裝IP劇降溫明顯。』

  2017年11月29日,由北京市新聞出版研究中心、中國新聞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的《北京新聞出版廣電發展報告(2016-2017)》,對這一年的中國電視劇市場如是總結。

  《人民的名義》《我的前半生》《情滿四合院》《急診科醫生》……歷數2017年的年度熱播劇,的確會發現這樣微妙的轉向:國產電視劇的熱度,正在從『幻』字當頭向現實表現轉移。

  在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看來,現實題材有著多元發展的前景:『不只有批判的現實主義,也可以有溫暖、詩意的現實主義。』

  現實題材電視劇是透視時代的鏡子,能夠海納百川地狀寫生活、反映現實。當時代現實發生了轉變,當每個中國人都對美好生活有需要,對『溫暖的現實主義』的召喚,便格外需要在熒屏上得到呼應。

  讓主流的回歸主流

  『電視劇是我們的時代藝術、主流藝術,現實題材電視劇就是精神文化大餐中的主食,像碳水化合物一樣,提供了我們的基礎熱量和大部分營養。』編劇張蕾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然而,無論是影視從業人員還是普通觀眾,都能體察到有競爭力的『主食』還是有所缺席。

  相關數據顯示,過去兩年中的收視率排行榜上,由網絡文學作品改編的IP電視劇一直有『霸榜』之勢。以2015年CSM50城收視率排行榜為例,前五名中有四個IP劇。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孫佳山認為,IP模式、粉絲文化、流量思維其實都是文化娛樂工業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正常現象,並無『原罪』。

  那麼,如果先放下IP模式激化商業資本給創作帶來的衝擊不談,近年來影視界又為何常常『談IP色變』?

  編劇汪海林對《瞭望東方周刊》說:『無論是創作還是表演,現實主義風格都應是主流中的主流,虛幻、架空的是支流。現在卻有這樣的現象:邊緣創作成了主流,主流創作成了邊緣。』

  IP劇中雖也有《我的前半生》這樣反映都市生活的現實題材,但魔幻和仙俠題材確是大宗。

  IP熱之下,影視創作主流與支流之間發生的顛倒,纔是真正令人焦灼的——盲目迎合市場使『邊緣成主流,主流成邊緣』,正是當前影視行業自身發展最突出的一個問題。

  此前,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改委、財政部、商務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五部委聯合下發的《關於支持電視劇繁榮發展若乾政策的通知》,提出要著重扶持現實題材電視劇劇本。十九大報告更是強調:『加強現實題材創作,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

  在張蕾看來,魔幻和仙俠的菜餚固然琳琅滿目,現實題材的主食若總不上桌,觀眾終究會感到飢餓和膩煩。觀眾對現實題材和現實主義作品的需求,『不是消失了,而是更強烈了。』

  從這個層面來講,《人民的名義》《我的前半生》《情滿四合院》在眾多IP劇中突圍成『爆款』,並不是某個作品的偶然,而是主流回歸的必然。

  現實題材存在『年齡詛咒』?

  一個廣泛流傳的觀點是,現實題材電視劇對年輕人的吸引力不大,只有中老年觀眾纔愛看。

  『不同觀看人群的確有其喜歡的類型。』慈文傳媒集團董事長馬中駿對《瞭望東方周刊》說,這不等於現實題材的受眾群體固定在了某一年齡層內,『如果一個藝術作品反映出了某一年齡層的生活,同時又超越了這種生活現實,一樣也會獲得各個年齡層的共鳴。』

  以反映時代變遷的現實題材年代劇為例。近期在北京衛視播出的《生逢燦爛的日子》,講述的是北京一個胡同家庭中四兄弟的故事,反映了『70後』一代人的成長,卻也獲得了網絡社區豆瓣上年輕觀眾的好評,評分達到8.4。

  劇評人李星文談到:『通過了解「70後」在奔騰年代裡的朴素精神,對當下年輕人而言,在面對困頓而迷惘的生活時,應該是能夠有所啟迪的。』

  『看年代劇的不一定是經歷過年代的人。』馬中駿說。每個年代都有自己的『致青春』,現實題材只要講好這類成長故事,形成溫暖昂揚的激勵作用,對年輕觀眾來說,往往都是有吸引力的。

  在李星文看來,優秀的現實題材作品,就是通過描述普通觀眾最熟悉的日常,在看似瑣碎的生活裡提純出生活的韻味與詩意,『從而成功打破地域、文化乃至年代和時間的界限,從而引發觀眾的期待與共鳴。』

  李星文對《瞭望東方周刊》說,一些從事影視創作的人常提到『畫鬼容易畫人難』。這道出了現實題材創作的難度,它極為考驗創作者對現實提純的能力。

  但是,在汪海林看來,『描繪現實』有難度,其實正是現實題材的『天然優勢』。

  『現實題材只要真正寫到了觀眾關心的問題、觸動了情感,就肯定會得到追捧。虛幻、魔幻的題材引起共鳴其實更難,要靠各種手段和想象力,讓大家「看新鮮」,但看多了就不新鮮了。』汪海林說,『不要認為現實題材是充滿劣勢的,要抓住這個天然優勢,把它放大。』

  當下『幻』字類題材創作的泛濫,和資本方、平臺方對年輕觀眾的盲目迎合有關。這種傾向的誤區在於『迎合的不是審美,卻是感官的愉悅』,其最大的問題是『缺乏對社會生活認知上的價值觀引領』。

  汪海林把這樣『哄著』『求著』年輕觀眾的創作,稱為『脫離的、自我麻醉的創作』。他說,『真正針對年輕人的創作,應該是寫出年輕人所面臨的現實困難、現實困惑、現實奮斗的作品』,現實題材電視劇需要通過此類作品,真正與年輕人進行精神互動,形成精神引領。

  在重現生活中重建價值觀

  中國觀眾對於現實題材的渴求點,並非停留在對生活『湯湯水水』的復刻上,正因為此,一些缺乏審美藝術高度、虛泛敷衍的家庭劇和都市情感劇纔往往被詬病。

  諸多受訪的業內人士都對本刊記者表示,目前我國現實題材電視劇的產量豐富,但還是有『高原』而缺『高峰』。

  十九大報告對藝術創作提出了這樣的要求:『堅持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相統一。』

  能稱得上『高峰』的作品,無疑是在用精湛藝術和精良制作還原生活的同時,在思想上具備了精神鼓舞作用。

  因此,馬中駿認為,當前現實題材創作尤其需要在重現生活中,完成對正確價值信仰的構建。由此,現實題材電視劇纔能夠有力地呈現出一個立體的現實中國。

  『我們的文藝創作,歷來秉承著「文以載道」「高臺教化」的傳統。』張蕾說。在這個過程中,做好善與惡、正與邪、冷與暖等矛盾的處理,就格外重要。

  在《中國式關系》中,劇中給男主角帶來關懷的老人古奶奶最終病逝,作為該劇編劇,張蕾認為這是追求戲劇效果,沒有什麼不對,但她的母親說:『如果是我就不那麼寫。我就讓她搬進養老院,大家在一起,高高興興的。』

  如今寫《中國式關系》的續集時,張蕾總想起母親的話來,爭取『讓好人有一個好的結局』。

  『展現現實的不公、揭示生活的冰冷與殘酷,決不是以此作為吸引觀眾的噱頭和制造矛盾的手段。而是揭開傷疤,給予療愈的希望,為在生活中辛苦掙紮的人們,注以善的信念、光明的渴望、戰勝挫折渡過坎坷的信心。』張蕾說。

  近年來,不少專注於現實題材創作的編劇都主動向『溫暖的現實主義』靠攏,也就是在構建作品價值觀時,注重在揭示矛盾的同時激揚溫暖的鼓勵。

  《情滿四合院》就塑造了『傻柱』和秦淮茹這樣的『小人物英雄』,他們並非沒有缺點,也並未做出驚天偉業,但是卻在平凡生活中貫徹著向善的價值觀,讓鄰裡的生活變得更好,也讓自己的人生有收獲。

  在汪海林看來,寫實完全可以『寫出很樂觀向上的作品』,揭示黑暗與丑惡,最終還是要顯示出對光明的希望,『只有這樣的創造纔是真實的,纔是有力量的。』

  人心換人心

  現實題材電視劇在保持現實主義創作基本屬性的同時,更現代性的包裝、更新穎的結構方式、更幽默的影視語言,都可以幫助增強其溫暖的基調,爭取更多觀眾。

  但是,無論以怎樣的技巧來創作,成功作品的支橕點仍然是創作者的真誠。

  『人心換人心,人心通人心。』馬中駿說,『現實題材最重要的就是要觸及現實生活中的矛盾。』

  馬中駿表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將其充分、真誠地表達出來,就是現實題材作為『主食』的責任。

  雖然歐美日韓等地的現實題材作品有值得中國影視學習的地方,如選題的開闊性、表現手法的豐富性和技術的成熟性等,但是張蕾認為,『電視劇是民族的,每個國家的電視劇都來源於該民族特有的文化屬性與審美傳統。』

  『描寫本民族的故事是最重要的,這關乎文化自信。』汪海林說,『照搬他人是一種創作無能的表現。』

  現實題材翻拍作品的慘敗案例不在少數。一個國家的作品雖然可能受到另一個國家觀眾的喜愛,但套路化地照搬照抄,甚至只是換本土演員來全盤拷貝,而不真正貼切本土的現實矛盾,是必然失敗的。

  而在本土原創的現實題材電視劇中,一些作品也有脫離現實、故意架空現實的情況,以觀眾都能猜到的戲劇衝突來敷衍故事。

  汪海林說,這與現實題材在小格局中陷入僵化有關:『現實題材要打開視野,打破選題狹窄的局面,不能只有家庭生活而沒有社會生活。』

  一方面,這需要整個社會對現實題材電視劇有廣泛的理解和包容。『從上到下都給予創作者廣闊的創作空間,讓創作者走出過於狹窄的選題范圍。』馬中駿說。

  另一方面,現實題材完全可以突破對小選題的固定認知,在大時代的背景下認識和描摹每個人的『小生活』,認真思考基本精神尺度和審美規范,形成追求史詩風格的自覺,如《雞毛飛上天》《溫州兩家人》等。

  『這需要創作者自身對於當下中國有著大格局的正確認識,尤其是對歷史方位、主要矛盾的認識。』馬中駿說。

  汪海林發現,任何創作者都不應有『高人一頭』的意識,那樣的話不僅會導致創作缺乏真誠的溫度,也與『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立場相背離。

  他認為,作為更大眾化的文化產品,電視劇和戲劇或小說不一樣,在基本的價值觀和歷史觀認知上,『不能故意冒犯和挑釁觀眾,以一種精英化的態度對觀眾的認知冷嘲熱諷,與人民的基本價值訴求對著乾。』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楊雪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