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京12月22日電 清澈湧淌的運河水、古香古色的歷史文化街區……流淌了兩千年的大運河江蘇段舊貌換新顏。近年來,江蘇補短攻難,依托現代技術,引導民間力量,持續推進大運河生態保護和文化傳承。
補短攻難
城市的快速擴張,讓生態和文保成為大運河保護治理的突出短板,江蘇實施一系列舉措,補短攻難。
蘇州市水利局局長王國榮說,在高度城市化、高度工業化過程中,生態成了蘇州的短板,一個以運河兩岸沿線環境整治為開端的工程正在實施中。
王國榮說,京杭大運河蘇州段81.8公裡,兩岸違章建築、違法碼頭、違法佔地較多,當前已基本整治到位。2018年進行堤防加固,將防洪標准從『百年一遇』提高到『兩百年一遇』,並同步進行休閑健身、文化旅游、綠化景觀等工程建設,總投資73億元,預計花費2年時間。
如果說生態是大運河的生命,文化就是大運河的靈魂。淮安市政協原副主席、文史專家荀德麟說,淮安有清口樞紐、碼頭三閘遺址、洪澤湖大堤……運河文化遺產異常豐富,然而城市建設和文遺保護難免會發生矛盾,運河文化遺產得到科學保護和修繕是當前最大難題。
『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凡是發現重要的運河遺產一律停工,組織專家認證,確定保護方案。』荀德麟說,項目施工中,曾發現一處深埋地下的古閘,政府花了大價錢收回土地,目前正在規劃建設板閘遺址展示館。
大運河江蘇段全長約700公裡,流經徐州、揚州、蘇州等8個城市,沿線文化遺產豐富。
後申遺時代,江蘇持續加大大運河保護力度,編制《江蘇省江淮生態大走廊建設工程總體實施方案》,實施《大運河江蘇段遺產保護規劃》。常州打造全景式運河遺產帶,鎮江打造『運河第一街』,宿遷實施世界遺產點龍王廟行宮保護修繕……
科技護航
在無錫的運河古邑,一座座石橋橫臥水上,聯通了兩岸一排排白牆灰瓦。81歲的黃仁榮自祖父一輩就生活在這裡,每天他都會沿著運河走走。
『運河水比以前清多了,家家戶戶還在用河水淘米洗菜,從河裡摸魚捉蝦。』黃仁榮說。
大運河江蘇段縱貫全境,滋養了無數沿線城鎮,江蘇也在用新的科技手段為它保駕護航。
無錫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副站長杜元新介紹,2010年起,在古運河上建立了2個水質自動站,在京杭大運河上建立了4個水質自動站,運用手工監測、自動監測2種手段監測保護運河水質。
『自動監測每天至少收集4次監測數據,保證隨時了解運河水質狀態。』杜元新說。
不僅是大運河的生態保護,在文化傳承上,江蘇也依托現代技術。蘇州市文廣新局文物處副處長錢兆悅介紹,蘇州預計在運河沿線布10至20個文化方倉,目前已建成2個,市民可在方倉裡閱讀、觀看視頻、登錄網上博物館,更為直觀、全面地了解運河歷史文化。
方倉是運河文化的傳承載體,豐富多樣的數字化、高科技表達,吸引了眾多老人和小孩前來體驗。『希望通過方倉這個載體,讓小朋友從小了解大運河的文化。』蘇州市姑蘇區文化方倉站長徐婕說。
保護傳承
保護大運河、傳承運河文化不僅需要政府主動作為,江蘇還引導民間組織、鼓勵群眾參與其中,大運河保護與傳承在江蘇漸成自覺。
2009年,揚州成立了致力於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交流合作的國際性民間組織——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組織,同世界上的運河城市一起,探討運河遺產保護、生態污染治理良方。
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強中外人文交流,以我為主、兼收並蓄。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該組織主席朱民陽說,大運河的包容、開放、融合,使其成為中國與世界進行文化交流的『世界語言』,要用世界語言講述中國故事。
該組織已參與主辦6屆世界運河名城博覽會和10屆世界運河城市論壇,組織全球100多個運河城市共商共議共享運河遺產保護、運河旅游、運河與城市規劃設計等方面的經驗做法。
在『運河之都』淮安,68歲的市民高虎一直在用手中的攝像機講述大運河的故事。
『我們申報了世界文化遺產,要保護,特別是要傳承下去。』高虎告訴記者,2003年退休後,他跑遍了大運河淮安段的109條航道,拍攝了一批與大運河相關的視頻,並投稿進行宣傳。
作為一名運河保護志願者,高虎多年來還和淮安眾多志願者一道參加公益活動,定期清潔扮靚運河。
堅持文化為魂、推進綠色發展,千年大運河在新時代還將不斷煥發出新生機。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依蘭縣堅定產業強縣戰略 助力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2021/09/08
- 網友爆料oner組合岳岳騙p:希望大家追正經明星2021/09/02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