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視頻介紹如何挖掘古物專家稱
傳播『盜墓』類視頻存教唆犯罪嫌疑
對話人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鄭州大學歷史學院院長劉慶柱
陝西省西安市社會科學院歷史文化所所長周榮
北京正陽美術館館長李彥君
《法制日報》記者韓丹東
《法制日報》實習生潘曉飛
記者:目前,部分視頻App上存在很多以『考古』為名的短視頻和直播。因為視頻信息不詳,我們無法調查核實此類視頻是否為真的考古視頻。現行法律法規對正規的考古活動有哪些要求?個人能否對考古過程進行直播或發布相關視頻?
劉慶柱:在我國,不存在私人考古行為。個人開展相關發掘行為不符合法律規定。
以私人名義在網絡發布考古類視頻,與我國頒布的文物保護法不一致,發布者和短視頻平臺均違規。
李彥君:在我國,地上水下的所有文物都屬於國家所有,未經政府文物部門批准的私人發掘活動屬於違法行為。除了特殊考古活動,一般的正規考古行為不屬於保密事項,相關的考古學也不是秘密學科,因此存在此類視頻很正常。在考古領域,只有取得考古發掘領隊資格證的領隊纔有資格發布信息,個人是不允許自行發布的。
記者:我們在調查中發現,在一些以『考古』為名的短視頻或直播中,有人在野地河邊挖出古物,並解說這些古物的名稱年代,並聲稱拿到『黑市』出售;有人則在視頻中演示如何使用洛陽鏟、如何分辨土層。我們無法確定此類視頻所反映的內容是盜墓還是做秀,但是,公開傳播此類視頻的行為是否合法?
劉慶柱:實際上,『公眾考古』需要傳達給公眾一種正確的知識,不能將其變成噱頭。不管發布者基於何種目的,都必須在法律范疇內進行。
周榮:隨著自媒體的興起和國家文物宣傳工作的推進,民眾對於考古工作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如果是個人在網絡平臺發布短視頻和所進行的直播,公眾是否能從中獲得正確、積極和科學的信息,這個很難把握,尤其是考古術語、歷史史實等方面。萬一說了不負責任的話,誰對其所帶來的影響負責?
同時,通過短視頻或直播展示挖掘過程以及進行宣傳,可能會給不法分子提供幫助和經驗借鑒。因此,我不贊成在沒有經過審批的情況下,通過自媒體的形式向社會公布考古過程。
李彥君:這些行為在客觀上可能會誘發或助長個人進行盜墓等違法活動,存在教唆犯罪的嫌疑。
記者:就我們的調查結果來看,此類短視頻或直播越來越多,而且觀眾不少。就像此前所分析的,傳播此類視頻存在教唆犯罪的嫌疑,那麼該如何管理、規范此類行為?
周榮:科技發展速度極快,這是一個新問題,也是下一步文物工作需要解決的盲區。我個人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解決現在的問題:
涉及公務或工作行為的考古類短視頻,需要取得單位或公司的許可,個人不能外泄相關的工作內容。涉及文物安全方面的考古視頻發布,需要文物主管部門的批准;
從個人角度介紹考古設備的使用教程,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文物安全工作。文物主管部門要加強文物探查、墓葬確定、墓葬分布等信息的監督;
網絡平臺要通過典型案例的形式,告知工作人員哪些信息不能公布,明確相應的界限。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依蘭縣堅定產業強縣戰略 助力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2021/09/08
- 網友爆料oner組合岳岳騙p:希望大家追正經明星2021/09/02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