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時評
搜 索
『現場』豈能成『秀場』(人民觀點)
2017-12-19 07:34:2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現場』豈能成『秀場』(人民觀點)——堅決糾正『四風』新表現③

  真調研,必定是問題導向的調研,必定是傾聽群眾呼聲、感受群眾疾苦、總結群眾經驗、吸取群眾智慧的調研

  日前,一位基層乾部聊起他親歷的『全縣總動員』。周末,上級通知要來隨機調研行政村,縣裡高度緊張,層層通知,做好萬全准備。『上頭名義「不讓陪」,卻事先打了招呼,陪的人是沒有,可上到縣委書記,下到村乾部都「原地值班待命」;出發點是「隨機」,卻又劃定了「范圍」,反而折騰了基層乾部與群眾。這恐怕是調研組同志想不到的吧。』

  『調研組同志想不到』的,值得深思警醒,其背後恰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相互交織、相互助推。近日,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四風』問題具有頑固性反復性,給全黨再次敲響警鍾。黨的十八大以來,激濁揚清,調研新風勁吹。領導下基層調研勤了,『不打招呼』『不受招待』多了,群眾看在眼裡,基層喜在心上。但是,調研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現象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還換上了新馬甲、出現了新形式。

  最為典型的是,有的地方和單位打造『經典調研線路』,無論什麼調研主題,都用同一條路線、同一批對象來對付。上級抵達『被安排』的調研點,翻閱的是『補充完善』的材料,聽到的是『反復斟酌』的匯報,看到的是『精心布置』的場景,見到的是『嚴格挑選』的群眾,結果『現場』成了『秀場』。正如習近平總書記一針見血指出的,『看似新表現,實則老問題』。『大伙演、領導看』的走秀式調研必須要下大力氣加以整治。

  很多時候,問題在下面,源頭在上面。有些領導調研方式單一、時間短促,無外乎座談了解、走馬觀花,像彗星劃過,來時隊伍長、走時一溜煙,因而作秀就有了施展空間;有些領導為了調研而調研,沒有揣著問題下去,沒有帶著感情深入,所以纔會漫無目的,即便坐在院壩裡,也只是打兩句哈哈,就算發現下面走過場,也不會當場點破,甘願被牽著鼻子走,變成配合演戲的角兒。說到底,是因為這些領導乾部把調研當作應付任務,而不是科學決策、防止失誤的工作方法,更不用說會把調研視作關系黨和人民事業得失成敗的大問題。

  當然,一個巴掌拍不響。想起上世紀60年代,周恩來到河北武安縣伯延公社調研『大鍋飯』問題。公社主任郭鳳林弄虛作假、粉飾太平,還理直氣壯地說:『我是為了革命老區的顏面。』今天,不少地方領導身上還有『郭鳳林的影子』。一旦把上級調研看作變相檢查,更有過之而無不及,考慮的已不是地方顏面,而是個人前途,所以就熱衷於全程陪同『防岔子』、欺心誑上『造盆景』。這些乾部不是看不到問題,卻報喜不報懮,丟了實事求是的原則,表面是作風問題,實質是黨性出了問題。

  什麼時候全黨上下盛行『真調研』,黨的決策就符合實際,黨的事業就順利發展;什麼時候『被調研』冒頭,領導判斷就會脫離群眾願望,甚至造成決策失誤,使黨的事業蒙受損失。何為真調研,老一輩革命家為我們做了示范。1985年,習仲勛來到江西興國縣調查,在該縣一戶安排好的農家,他對當地陪同視察的同志說:『你們事先安排好了讓我看的,我不看!』不僅是良好家風的影響,更是優良傳統的傳承。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到基層考察調研51次、累計152天,縱橫跨越整個中國。行,每到最偏遠最困難之地;訪,強調進村入戶『訪真貧』;聊的是家常,牽出的卻是時刻關切的大事;問得細想得深,蘊藏的都是治國理政的繡花功夫。這啟示我們,真調研,必定是問題導向的調研,必定是傾聽群眾呼聲、感受群眾疾苦、總結群眾經驗、吸取群眾智慧的調研。

  克服調研不良作風,避免『現場』成『秀場』,不可能一蹴而就。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是馳而不息糾正『四風』的發令槍。落實調研天數的剛性要求,制度化不招呼、零陪同、一竿子插到底的好風氣,與時俱進創新調研方法……調查研究纔能以『十月懷胎』之勢,促成解決問題的『一朝分娩』,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夯實謀事之基、拓展成事之道。

責任編輯:焦志明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