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新"形象工程"調查:多地貪大求洋建豪華公共場所
2017-12-18 08:46:43 來源:新華網-《瞭望》新聞周刊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城建『貪大求洋』、鄉村『造大景觀』常以『造福民生』『留住鄉愁』『弘揚傳統』等名目出現

  ◆較以往的『形象工程』更難以定性,查辦起來也容易遭受阻力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張軍詹奕嘉

  一些城市熱衷建設豪華場館,某北方城市每個文體場館都請不同的『國際大師』來設計;一些鄉村掀起『景觀熱』,爭先恐後建大亭子、大牌坊、大公園、大廣場等,一個入村牌坊花費以百萬元計……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近日在多地調研發現,近五年多來,『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受到相當程度遏制,但一些地方也出現『不建樓堂建場館、不顧實際造景觀』等值得關注的『四風』問題新變種。

  多地受訪基層乾部群眾反映,這些項目大多以『民生工程』『文化建設』『脫貧攻堅』『留住鄉愁』等名義冠冕堂皇推進,界定難、爭議多、隱患大,給財政運行、黨政形象、民生需求、持續發展帶來不良影響。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鞏固拓展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成果,繼續整治『四風』問題。多位受訪者呼吁,城鄉各類重大項目投資要加強民意征集、財政把關、審計監督和第三方評估,杜絕做表面文章、擺花架子的『形象工程』。

  場館『貪大』鄉村『造景』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調查發現,在全面從嚴治黨和反『四風』高壓態勢下,原先以豪華樓堂、龐大建築為主角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大大減少,但少數地區卻出現了反彈和變樣,有『兩多兩少』現象尤其值得關注。

  黨政機關豪華辦公樓少了,但『貪大求洋』的豪華公共場館多了。一些地方的科技館、展覽館、圖書館、博物館、體育館、文化館等公共場館已取代黨政機關辦公樓,成為『形象工程』新表現。

  本刊記者現場走訪時了解到,這些場館追求『時尚范、藝術味、國際化』,項目佔地多、建築體量大,運行維護成本高昂。例如,地處長城沿線的華北某市,總人口不足400萬,地方財政年預算收入不足100億元,卻斥資逾40億元建設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大劇院、體育中心和會展中心,還請來多個國際建築公司或設計師。

  在體育中心的施工現場,受訪的當地乾部告訴本刊記者,中心設計方為澳大利亞某體育建築設計公司。這家公司此前參與設計了倫敦奧運會主會場、南京奧體中心、臺北小巨蛋等著名體育建築。

  違背農民意願的生產性項目少了,但不合農村實際的觀賞型大工程多了。本刊記者在多地采訪發現,目前在農業生產領域中違背農民種植意願的強制性推廣項目已經很少出現,但某些地區由財政出資建設、並無多大價值的純觀賞型項目卻在增多。

  一些地區以『傳承鄉村文化』『留住鄉愁』為名,推進村史館建設。例如,西部某市2015年開始推動建設村史館,截至今年5月全市已建成156個村史館,市級財政累計補助315萬元。

  記者在該市多個村走訪時看到,村史館有的單獨選址,有的建在村兩委辦公地點內,但大部分布展內容雷同,主要陳列著村裡的老照片、舊農具等。而且平時冷冷清清,並沒有什麼村民前來參觀。

  一些地區還開始興建入村牌坊。西北某縣一位承建仿古石牌坊的工程負責人說,他們公司每年要建20多個牌坊,一個牌坊造價不低於20萬元,最高的要100多萬元。東部沿海某鎮今年5月啟動建設的5個入村牌坊,最高投資360餘萬元,最低投資45萬餘元。

  今年5月,福建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印發該省2016年美麗鄉村建設負面案例的通知。這一資料顯示,福建部分村莊依然在建大公園、大廣場、大牌坊或者大型旅游觀光項目,而忽視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裸房整治等農村治理重點工作,少數村莊甚至存在推山、削坡、填塘等破壞自然生態和鄉村風貌等嚴重問題。

  『惠民工程』還是『勞民工程』

  針對上述現象,有人認為是美化城鄉的民生工程,也有人認為是不切實際的超前投資。多位受訪乾部向《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坦言,城建『貪大求洋』、鄉村『造大景觀』常以『造福民生』『留住鄉愁』『弘揚傳統』等名目出現,較以往的『形象工程』更難以定性,查辦起來也容易遭受阻力。

  『打個比方說,某條路旁邊種上許多花草,市中心修個大湖弄條棧道,有的市民說很漂亮,但也會有人反問,為什麼不把這些錢拿去扶貧濟困?』南方某市紀委書記對本刊記者說。

  記者在調研中聽取多方聲音後發現,這些新『形象工程』看似不違背中央八項規定,有的也在一定程度上美化了城鄉環境,但背後埋藏著諸多隱患。例如,財政巨額透支背上沈重債務,項目因資金困難容易變成『爛尾工程』,城鄉生態大環境遭受人為破壞,等等。

  『什麼項目都應該因地制宜。在水資源富裕的地方引水造湖改善生態,對環境有正效應,但在缺水乾旱的地方人工修造大水面,蒸發量大加上水底滲透,浪費不小。』陝南某市一名水務工作者舉例說,乾旱地區引水解決群眾飲用水困難問題,應該支持,可是引水形成景觀水就顯然超越了發展階段。

  有的基層受訪乾部將新『形象工程』比喻為『盲目貸款買名牌』。建造與經濟發展水平、居民需求都不相稱的豪華場館,為了追求『美觀』透支未來財政,『本想留下好名聲,最後造成爛攤子。』東部沿海某市監察局一位副局長說,其本質是『決策浪費』,容易給財政造成『大窟窿』。

  前文所述斥資數十億元建設多個文體場館的北方某市,因為財政資金壓力,導致主體結構2013年即已經完工的建築陷入長達4年的停工。

  今年初該市十三屆政協五次會議上,有政協委員便提出要求『加快市體育中心場館建設進度』的提案,當地有關部門回復承認『財政經費緊張,建設資金難以到位,我市體育中心一直處於停工狀態』。直至5月,該市體育中心、大劇院、美術館等場館纔通過PPP等方式續建。

  陝西某縣一位處級乾部說,建設這些公共設施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城市品位,但是,只覆蓋了數量不多的城市居民,財政資金使用效率很低,有時勉力為之還會讓政府背上債務。

  『腦袋一拍可能幾百億就沒了。』多位受訪乾部認為,這些『形象工程』看似新情況、實則老問題,根源在於自上而下、唯上不唯實的『拍腦袋』決策。

  西部某地級市紀委黨風室負責人說,個別地區『一把手』權力過於集中,又想讓上級看到『成績赫然』,所以就不顧老百姓真正急需的公共服務需求,而去搞大場館、大景觀建設,產生了『政績工程』。

  為『形象工程』劃下紅線

  當前,相關職能部門對不惜財力『大拆大建』搞『形象工程』的新動向已采取行動進行整治。例如,針對一些地方『特色小鎮』概念不清、定位不准、急於求成、盲目發展及市場化不足等問題,國家發展改革委等4部委近期發布《關於規范推進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建設的若乾意見》,提出遵循城鎮化發展規律、注重打造鮮明特色、嚴防政府債務風險、嚴格節約集約用地等多項要求。

  多位基層乾部認為,為做表面文章、擺花架子的『形象工程』劃出紅線,需要在重大項目投資中加強民意征集、財政把關、審計監督和第三方評估等工作力度,對於明顯決策錯誤的決策者應追究責任。

  一是聽民意。是『民心工程』還是『形象工程』,首先要問計於民、問需於民、問政於民,不能搞『少數人拍板』『關門決策』。

  『城市建設怎麼防止政績工程,主要是政府決策過程要嚴格依法征求市民意見。』山西某地一名紀檢乾部舉例說,市裡近期規劃想在新區拆除綠地、修快速通道,但不少市民提出反對意見,領導覺得很有道理,就中止了這一項目。

  二是定標准。引導各地科學安排建設項目,需要有明確『形象工程』標准,至少有負面案例可供警示借鑒。

  福建省住建廳今年就將鄉村建設負面案例PPT上網、印發,以便各地在編制美麗鄉村規劃和安排整治項目時有所對照,避免出現類似『形象工程』。廣東某地紀委書記建議,反對『形象工程』不能無的放矢,相關職能部門應當明確典型案例,方便各地『對號入座』,對已有的『形象工程』也可以進行有力追究問責。

  三是嚴把關。發揮人大對重大項目的『把關人』作用,監督政府用好有限財力,避免行政衝動、盲目投資。華南某省會城市一名紀檢乾部建議,可將場館建設、景觀工程作為未來反『四風』監督重點,紀檢部門對投資達到一定級別的項目實行調查監督。

  四是強監管。加強政府財政特別是債務監管,斬斷各類『形象工程』資金來源。廣東省委黨校教授張浩表示,中央此前已決定把政府負債作為政績考核的重要指標,建議加強對各地政府舉債情況的考核、審計和責任追究,防止有的領導乾部急功近利,舉債搞『形象工程』。

  多位受訪紀檢乾部還認為,要堅持黨內監督和黨外監督相結合、傳統手段和現代科技手段相結合,發動群眾監督、引導媒體監督、借力科技監督,織密全方位、立體式的監督網絡,讓『形象工程』沒有藏身之地。(刊於《瞭望》2017年第51期)

責任編輯:孫嵐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