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專家:居民『用腳投票』決定宜居城市標准
2017-12-14 09:31:21 來源:人民網  作者:陳孟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人民網北京12月13日電 十九大報告指出,要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這無疑明確了我國未來城鎮化的路徑和方向。在新時代的新城鎮格局下,城市建設如何能滿足生態宜居的需要?生態宜居的城市將是什麼樣?

  12日,在財訊傳媒集團、《地產》雜志和未來城市主辦的2017未來城市峰會上,國務院參事、住建部原副部長仇保興指出,新城鎮需要在環境更美、公共服務更優、生活更適宜等方面下功夫,生態宜居城市的標准要由城市居民『用腳投票』決定。

  中小城市和小城鎮提供宜居新方案

  近年來,人們對『宜居城市』的呼聲越來越高。在新時代的新城鎮格局下,城市宜居方案發生了新變化,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為城市宜居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仇保興強調,成功的小城市和新城鎮必須產生足夠的反磁力,『新城鎮建設的重點不在於大,而在於富有特色、與主城互補、展示稀缺性等。新城鎮需要在環境更美、公共服務更優、生活更適宜這些方面下功夫。』

  他表示,GDP、幸福指數和可持續性共同構成了『城市發展鐵三角』,前兩個是結果導向,後一個是標准導向,規劃建設生態宜居城市要平衡好三者之間的關系。

  關於生態宜居城市的標准,仇保興說,要由城市居民『用腳投票』決定。他提到,德國的弗萊堡是一個生態城市建設的典范,這個城市在法規體系、領導人意識、交流學習機制和市民參與等方面表現卓越,超越了傳統模式,讓居住者的幸福感可持續,最後達到城市居民壽命的延長。

  『我們存在著對生態宜居的誤解』

  『長期以來我們存在著對生態宜居的誤解。』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理事長、首席經濟學家李鐵認為,把生態宜居簡單理解為低人口密度,理解為『大廣場+主乾道+大院式房地產』,這種過分追求視覺效果的『城市潔癖』導致城市的包容性變差。

  李鐵為建設生態宜居城市提出了三點建議:首先要增加包容性,要有細致耐心的服務,要歡迎與新經濟模式相關的市場化主體和外來人口參與城市的發展和建設;其次,要轉變執政理念,要深入了解城市居民的需求,不能以精英思維排斥任何城市需要的人口和產業;最後,要適應城市的物質生態和社會生態,體現出真正的生態宜居城市理念。

  『宜業』和『宜居』同等重要

  清華大學新型城鎮化研究院執行副院長尹稚認為,『生態』追求的是一種自然生態與人生生態之間的共生關系;『宜居』是對人的需求的認識,是對人最本性訴求的回應;『生命力』也就是城市活力,來自於城市新移民,城市要讓新移民看到改變人生、改變家庭命運的機會纔能有活力。

  他提到,發展生態城市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努力:第一,算大賬、求貢獻,比如界定人工環境佔地球表面的多少,該把多少留給自然生態;第二,算小賬,求協同,即通過人工手段把原有地球生態裡各種被阻斷和弱化的循環延續上。

  《地產》雜志主編張文豪則指出,『宜業』和『宜居』同等重要,大都會一定是職業類型最全的地方。他還預測,在互聯網和全球化背景下,超級大都市發展空間還很大,大都市化將會成為一個主流趨勢。

  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副主任沈遲認為,城市職能包括基本職能和非基本職能,建設生態宜居城市不能只保證城市基本職能,而忽視非基本職能,忽視本地居民生活服務需求,『跟本地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功能不能從城市中分離出去。』

責任編輯:孫嵐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